当前位置: 脊柱炎专科治疗医院 >> 脊柱炎治疗 >> 强直性脊柱炎创新疗法在华获批,带来新一种
强直并不少见,
每人中就有3个
强直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风湿免疫科不算一个小病种。数据显示,我国强直的患病率约为0.3%[1],也就是说每人中就可能有3个人患病,且年轻男性为高发人群,可以说是一种“重男轻女”的疾病。这个病刚开始并不让人觉得凶险,常见症状是腰背(尤其是下腰和屁股处)疼痛、晨起僵硬、或伴有足跟痛,疼痛程度和频次随时间推移而加剧。可为什么最后可能会让人脊柱僵直、变形甚至残疾呢?问题就出在“骨头”上。人体的脊柱是由一节节椎体组成的。正常情况下,椎体和椎体间由韧带连接,这使得我们的背部可以灵活弯曲和伸展。韧带和椎体相连的部位称为“附着点”。强直患者由于免疫系统紊乱,附着点会反复发炎,对骨头产生破坏。人体会对这些炎症和骨破坏产生一系列的修复过程,并生出新骨。然而反复的炎症导致大量的病理性新骨形成。于是,柔韧的韧带渐渐骨化形成骨赘(类似于民间常说的“骨刺”)、骨赘继续发展连在一起形成骨桥,骨桥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完全的骨融合。到这时,椎体和椎体间原本柔软的地方都变成了坚硬的骨头,这种状态就叫“强直”了。此外,因为是免疫性疾病,所以强直除了影响脊柱或其他关节部位,还会“偷袭”其他脏器和组织,如眼、胃肠道或皮肤等。因此,早诊断+科学规范治疗,对缓解病情、降低致残率十分重要。强直的可怕之处,骨结构损伤进展“悄然无息”而又“难以管教”
和许多免疫系统疾病一样,强直目前尚无法根治,“控制炎症、缓解症状”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重要目标,也是延缓病程进展、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的有效手段。但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即使炎症得到控制,“骨结构损伤进展”依然可能继续,而“病理性新骨形成”正是这一结果的病理性基础。如何在控制炎症的同时阻止骨结构损伤进展,为疾病发展按下一个暂缓键?这成为了亟待满足的治疗需求。“阻止病理性新骨形成”是关键且有效的一个方向。全新治疗靶点白介素-17A,是炎症级联反应及新骨形成重要“助推器”
白介素-17A(IL-17A)是近年来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