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脊柱炎专科治疗医院 >> 脊柱炎病因 >> 脱贫攻坚middot新丰答卷
“穷不兴产业,穷根难除,富不壮产业,富不长久。”近年来,新丰县通过发展产业促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产业扶贫逐渐挑起了脱贫攻坚的“大梁”。
放眼新时代的新丰大地,优质的高山茶、佛手瓜、奇异果、太空莲、走地鸡、叶芥菜、手工艺品……一个个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壮大,点亮了贫困户的新希望,为全面小康提供更全面更有力的支撑。
产业建设激活“沉睡的资源”
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昌。
消除贫困,是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之大事。而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也非一春之暖。只有产业扶贫扎下根,群众稳定脱贫有底气。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新丰县立足自身实际,积极推进开发式扶贫和保障性扶贫紧密结合,创新精准帮扶,筑实民生底线,将“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同时,着力做好兴产业、增就业、添家业“三业”增收文章,按照着“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养则养、宜游则游”的原则,新丰县实施多元带动,大力发展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不同镇(街)地理优势,新丰形成“东菜、北茶、西果”的农业产业发展布局,打造具有新丰特色的“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工程,形成“茶叶产业园”龙头带动、“一村一品”凤尾联动发展模式。
此外,新丰坚持以农民增收为要,积极探索推进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主要内容的“三变”改革,吸纳贫困户参与其中,有效盘活全县土地、山林,水体等“沉睡资源”,激活各类生产要素,促进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年以来,县级共统筹.37万元发展了每日鲜“走地鸡”项目、风力发电项目和光伏发电项目,受益贫困户户。同时,精心选准扶贫产业,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带贫益贫模式发展扶贫产业,有效地链接全县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实现贫困人口扶贫产业链接全覆盖。
县有扶贫支柱产业,村有扶贫主导产业,户有增收致富项目。近年来,新丰重点发展的特色主导产业,均已取得累累硕果。时至今日,只需稍作例举,就能对新丰的特色扶贫产业有个初步认识:
目前,新丰县精心布局,大力推进省级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建设。截止年12月,产业园已土地集中流转1.27万亩,完成投资约3亿元,带动户农户(其中贫困户户);打造13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10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项目,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猕猴桃、百香果、太空莲、胡须鸡、叶芥菜、光伏等95个特色产业。
如今,放眼望去,在新丰大地上,产业道路犹如条条白丝带通到了田边地角。黄磜镇茶峒村,茶场里成片的茶树郁郁葱葱;沙田镇下埔村,株株奇异果树迎风飘扬……产业发展给昔日贫困村带来了绿色盎然的勃勃生机,全县2/3的贫困人口通过发展生产实现增收脱贫.
“因地制宜、发挥特色,长短结合、种养兼顾,党建引领、龙头带动,群众致富、集体增收,这四条经验是我们在摸索中不断总结形成的,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新丰县分管扶贫工作的县委常委、县政府党组成员潘文辉向记者介绍道。在新丰,全新的扶贫产业格局已构建成形,有了这个根本支撑,更多的笑容正在贫困群众脸上绽放。
创新模式异地联结拓渠道
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新丰县,部分相对贫困村自然条件差、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主导产业一时难以见效、脱贫形势严峻,面对这一实际情况,新丰县积极探索实践并施行“飞地扶贫”模式。
在推进过程中,新丰在县级层面统筹利用各级帮扶资金,设立扶贫产业项目资金池,积极促成跨企、跨行、跨部门合作。通过引导帮扶资金投向交通便利、经营成熟、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好的乡镇、行业和项目,不断扩广扶贫合作空间,从而突破地域资源局限,促进强村弱村优势互补、跨村发展,重点倾斜扶持位置偏远、基础薄弱、发展空间较小的村,将收益“流向”边远乡村的贫困群众,推动帮扶工作走出了贫困地区项目落地难、利益联结难和产业复制难的三大困局,为脱贫奔康插上腾飞的翅膀。
其中,典型项目便是丰城街道的城东村与高桥村的藕田种养项目。高桥村因有百年老桥而得名,距离县城约10公里,水资源丰富,沟渠相对完备,排灌方便,耕作层较深厚,非常有利于莲藕生长。而城东村属于城中村,没有大片土地发展种植业。经双方协商,决定借地发展“一村一品”种养产业,并利用东莞帮扶资金分别投入50万元入股高桥村云髻水韵(新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合作项目,到有耕地资源的高桥村大力发展藕田种养项目,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飞地扶贫’的内涵,就是将产业扶持资金,跨村组、跨乡镇、跨区域、跨行业投入光伏发电等产业扶贫项目,与农业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建立合作关系。”新丰县扶贫办专职副主任曹志强介绍,农业企业、专合组织或工业企业,实行保底分红,从而促进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如今,每到盛夏时节,高桥村田田荷叶碧波荡漾,它不仅每年为村民带来了5万元分红,还带来了游人,带旺了人气,催生了农家乐、民宿等其它产业。据了解,目前新丰县成功实施通各类“飞地扶贫”项目18个,贫困户累计获得万收益。作为一种脱贫攻坚新模式,“飞地扶贫”为当地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撑。
龙头引路促进农民稳增收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扶贫产业要发展,要延伸产业链条,离不开龙头企业产业支撑,更离不开经营主体的帮扶举措。对于新丰众多贫困村来说,潘志敏和他的每日鲜配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每日鲜)便是其中当之无愧的“火车头”。
各类企业是脱贫攻坚的生力军。脱贫攻坚战开始以来,立足于当地优质的农特产品产地分散、农户依托种植增收难的特点,新丰县积极探索“一企帮多村”扶贫模式,获得了每日鲜的大力支持。该公司经过深度调研,选取梅坑村、大岭村作为首批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现代化鸡舍5栋,每栋月平方米,并与当地村民签订土地租赁合同,集约村民设施农用地。同时,在县扶贫办的悉心指导下,该公司积极开展走地鸡“带养带销”项目,主动承担养殖风险,科学规划发展养殖规模,确保贫困户的“以奖代补”产业发展资金安全。
据了解,在“带养带销”项目中,每户村民投入的资金扣除养殖产生的饲料、防疫、人工、水电等费用,从走地鸡产生的收益中,扣除后的收益按贫困户占95%、公司占5%分配,确保了大部分收益分享给贫困户。
目前,“带养带销”项目帮助户贫困户实现10万只家禽养殖,年带动贫困户共分红77.27万元。钱包越来越鼓,大岭村的村民都亲切地称呼所养殖的走地鸡为引进来的“金凤凰”。
值得一提的是,除此之外,该公司还通过自建线上商城开设消费扶贫专区,与全县条行政村全部签订消费扶贫框架协议,按照不低于市场最低价的原则采购贫困户、扶贫合作社的滞销扶贫产品,同时全方位做好扶贫产品的宣传推介、采购和销售保障工作。目前,仅新丰县城内的线上订单数量每日约单,客单价为元,平均每日销售额在2.3万元以上。
除了每日鲜,新丰县还发展了广鸿联民、城丰蔬菜等多家扶贫龙头企业。它们依托“公司+基地+市场+农户”等模式,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有力促进全县条行政村的贫困户和农户持续增收。
工业发展带动就业结硕果
说起新丰县马头镇雅盖村的后山,熟悉的人都知道它曾是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如今,被现代工业一朝唤醒,数十家企业的办公楼、研发中心、仓库、厂房等设施拔地而起,它也有了一个响亮的新名字——新丰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走进它,处处皆是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场面。不得不说,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构建给了它脱胎换骨的变化,赋予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可期的锦绣前景。
工业是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基石,而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经之路。近年来,新丰县立足该县产业转移工业园“一园四区”,明晰各园区产业定位,并依据功能定位、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在全县范围内统筹布局产业项目,着力促进产业集聚,努力建设打造“百亿产业集群”,逐步铸造了该县工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值得一提的是,在质量招商、产业链招商理念指导下,新丰县多措并举,招商引资不断取得新突破。累计签约项目4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3个,落地建设34个,其中不乏韶能生物质发电、韶能绿洲环保科技、新盟、南方(韶关)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试验检测中心等优质项目,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试验检测中心是新丰县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第一个世界级产业集群项目。荣获年韶关市招商引资工作优秀单位三等奖。
年,南方(韶关)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试验检测中心,落户于新丰县丰城街道和梅坑镇的交界处,标志着一个具有前瞻性的世界领先水平的开放型、综合性新能源智能网联及无人驾驶测试汽车试验中心,即将在新丰县拔地而起。
南方(韶关)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试验检测中心设计图
而工业规模不断壮大,不仅有力推动当地经济加速实现高质量发展,还为当地群众特别困难群众提供了更多在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期间新丰当地新增工业就业人口多人,逐步落地建设和建成运营的企业可提供就业岗位近个。
以业富民挣钱顾家两不误
“滴滴滴……滴滴滴……”韶能集团绿洲生态科技(新丰)有限公司的仓库里,传来清点货物机器清脆的声音,马头镇岭头村村民许丙双正在对出入库物品进行记录。
“有了一份自己的工作,不仅生活不愁,还让自己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工作后,许丙双逐渐从阴影里走了出来,重新建立起对生活的信心。
近年来,作为新丰县的重点企业,韶能集团绿洲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心系扶贫,结合企村结对量身定制帮扶抚州计划,积极为贫困户拓宽就业渠道,从而带动像许丙双一样的贫困户增收致富、“摘帽”脱贫。
许丙双是一个家庭情况比较特殊的贫困户,父亲残疾,母亲离开了家庭,他很小的时候就饱受病痛折磨,身体活动极度受限。后来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和股骨头坏死,可就在这时父亲也因病去世,病痛的折磨和亲人的离开使他陷入了人生低谷,没有了方向。
“如果没有绿洲这个大家庭,我哪能找到这么好的岗位?”许丙双说,之前外出打工面试了一个电子厂,人家看我个子又小,腿又有残疾,直接说工作需要搬50多公斤的东西,不敢要我这样的,那时对我打击很大,也很伤心。“现在每个月能拿近元,还有五险一金。”
一人就业往往能带来全家脱贫。如何才能如何让职工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有活干、有钱赚?新丰县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时,积极寻根问策。经过广泛调研,新丰县发现两个关键性问题:一方面是贫困职工、群众中闲置人口多,缺乏就业岗位和“造血”产业,另一方面是公司由于发展用工需求不断扩大,且周边诸多资源进一步开发,需要劳动力。“产业不动人可动”,为何不让人“挪”到就近的企业中去?
思路一开,门路便宽。对此,新丰县以“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为目标当起了“红娘”,积极为各村的贫困户与用工单位牵线搭桥,挨家挨户宣传企业用工岗位信息,协调企业放宽招工条件,为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提供“点对点”服务,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家里大儿子患病常年需要治疗,还有两个孩子要读书,妻子因照顾孩子只能做做零工,收入很少,主要靠我养家。疫情发生后,我失业了,家里变得更艰难了。”马头镇大陂村贫困户黄继石说道。省委宣传部驻大陂村工作队了解情况后,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和企业,将黄继石介绍到马头工业园工作。“现在月薪五六千元,还有六险一金,工资不但比原来高,而且每天都可以回家帮忙照顾小孩。房子也翻新了,还养了几十头猪……日子越来越好。”他说。
一方产业,带动一方百姓,这样的例子在新丰县并不少见。根据统计,仅年前10个月,新丰县就实现新增就业人,帮扶困难群众实现就业近人。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今日新丰大地,在发展产业、带动扶贫的实践中,绘就了一幅又一幅脱贫动人景象。有了产业这份底气,在接续推进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道路上,新丰县将会走得更加坚实和自信。
来源:韶关日报
编辑:温振鹏校对:陈欣欣邓晓璐
责编:陈志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