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埋线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ridylitis;AS):是一种主要侵犯脊柱,并可不同程度地累及骶髂关节和周围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特点为腰、颈、胸段脊柱关节和韧带以及骶髂关节的炎症和骨化,髋关节常常受累,其它周围关节也可出现炎症。其中遗传因素在AS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自身免疫机制参与本病的发病。临床表现常见于16~30岁,男性多见,40岁后首次发病者少见。本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全身症状较轻。早期常有下背痛和晨起僵硬,活动后减轻,并可伴有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等症状。开始时疼痛为间歇性,数月、数年后发展为持续性,以后炎性疼痛消失,脊柱由下而上部分或全部强直,出现驼背畸形。药物治疗(1)抑制病情活动,影响病程进展的药物如柳氮磺胺吡啶(考虑强直性脊柱炎发病可能与肠源性菌感染有关)。作用:抗炎和缓解病情。副作用:磺胺类药物过敏者禁用,腹泻和皮疹。(2)糖皮质激素不能阻止强直性脊柱炎的发展,而且长期使用利大于弊,故不作为常规用药。使用指征:病情进展急剧、症状严重、非甾体抗炎药无法控制时,采用短时间静脉途径激素大剂量冲击治疗。(3)非甾体抗炎药:作用:抗炎、减轻疼痛和僵硬。副作用:胃肠道刺激症状。应用:吲哚美辛、萘普生、布洛芬。长期应用非甾体抗炎药无效者,可用镇痛药与肌松药如喷他佐辛、强痛啶肌舒平。盘龙埋线法是华佗夹脊穴盘龙针刺法与穴位埋线法的结合。“盘龙埋线”是沿着脊柱两侧,从上至下,左右交错进行埋线治疗,取穴多为华佗夹脊穴,因埋线形似一条龙盘卧于脊柱上方,故名为盘龙法。华佗夹脊穴位于脊椎棘突间两侧,背部正中线外侧0.5寸处。自第1胸椎至第5腰椎,左右共34穴。而现在临床上所用的夹脊穴,与教科书上的华佗夹脊略有不同。该组腧穴上起颈部寰椎,下至第5骶椎,左右共30对,其中颈段8对,胸段12对,腰段5对,骶段5对。针尖偏向于脊中线椎体方向,针之纵轴与体表呈75°的内斜夹角。达到预定的深度时,患者有沉困、走窜等感觉,术者也会感到手下沉紧。治疗原理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脉之间,对应强直性脊柱炎所在病位,根据腧穴近治作用,夹脊穴对此病可起到护卫之功。此组腧穴可以调理两经之气。五藏六腑之背俞穴都聚会于足太阳膀胱经脉,所以,夹脊穴又可以调整脏腑气血之平衡,疏通经脉之通路。埋线时的针刺入穴位,通过刺激手法,均可产生酸胀感觉,埋入的药线,可代替针灸针在穴位内长时间产生针刺效应。同时药线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吸收,也达到埋针作用。现代研究表明药线作为一种异体蛋白,埋入穴位以后使淋巴细胞致敏,其细胞又配合体液中的抗体,巨噬细胞等,反过来破坏分解、液化药线,使之变成多肽、氨基酸等,最后被吞噬吸收,同时产生多种淋巴因子。使局部组织产生变态反应和无菌性炎症,从而对穴位局部产生刺激作用的同时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激发人体免疫功能,调节身体有关脏腑器官功能,使活动趋于平衡,疾病得到治愈。典型病例患者郭某,男,31岁,3年前自觉腰背部疼痛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因工作原因无系统治疗,后疼痛发作逐渐频繁剧烈,患者仅以服用止痛片缓解。三月前因疼痛加剧来我处就诊,查体可见腰骶部活动明显受限疼痛。穴位埋线取穴:华佗夹脊穴、秩边、委中、阳陵泉、委中、悬钟、足三里、关元等。一次治疗后8天内背腰部无痛感,活动有所舒缓,半月后疼痛逐渐明显。二次治疗后半月内无痛感,脊柱活动度有所好转,疼痛感减轻。

张东艳中医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针灸学专业;师承针灸埋线专家赵喜新教授,擅长多种针刺手法及埋线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眩晕、肩周炎、肥胖等。

治疗室:河南中医院骨病科3号楼(外科楼)3楼预约周一、二、四、五全天,周三上午,周六上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vliw.com//mjcczl/1252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