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毒蜂的种类与危险系数等级

炎炎夏季,气温攀升,蜂类的繁殖进入了黄金时期。由于活动频繁,毒蜂伤人事件也明显增加。

为普及毒蜂知识,提高毒蜂公知力,减少或避免毒蜂蜇伤的不愉快事情发生,让群众通过便捷的网络渠道对毒蜂的种类、生活习性与蜇伤的急救处理能有基本的了解,必将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

常见蜇人毒蜂的种类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一、胡蜂,危险系数等级:★★★★★

二、马蜂,危险系数等级:★★★★

三、黄蜂,危险系数等级:★★★★

四、蜜蜂,危险系数等级:★★

另外,一些独栖性的蜂类,如蜾蠃(又称细腰蜂)、隧蜂、木蜂和竹蜂等也能蜇伤人,由于它们蛰伤人的机率较小、攻击性不强、注入的毒液量少,故引起过敏反应的危险程度也就低很多。

02

胡蜂概述

胡蜂科是一个大家族,目前全世界已知有多种,我国记载有多种。在南方山区的丛林中常见袭人胡蜂包括金黄胡蜂、基胡蜂、黑盾胡蜂、墨胸胡蜂、拟大胡蜂、亚非马蜂及陆马蜂。

胡蜂素有“虫中之鹰”的称号,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蜇人昆虫,也是世界上致死能力最强的昆虫,在很多地区常造成蜇人致死的恶性事件。

广义上讲,胡蜂是膜翅目胡蜂科所有昆虫的统称。狭义上讲,胡蜂就是一个物种的学名,“马蜂”和“黄蜂”是它的别名。这些名称有时又各有所指,切不可混淆。

胡蜂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类捕食性社会昆虫,无论是经济落后的农村还是工业发达的城市,都可以见到胡蜂的“身影”。

雌蜂以其腹部末端带毒的螫针而令人胆战心惊,避而远之。更以其强大的群体攻袭方式(多属自卫行为)而令人“谈蜂色变”,畏惧七分。

民间所传说的“杀人蜂”、“虎头蜂”,其实并非专指某一种胡蜂,而是至少包括八种以上的大型胡蜂:金黄胡蜂、黄腰胡蜂、黑尾胡蜂、墨胸胡蜂、拟大胡蜂、三齿胡蜂、凹纹胡蜂和茅胡蜂等。

须注意的是,胡蜂的螫针是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的,而蜜蜂的螫针只能使用一次。

胡蜂致人死亡的一个最重要因素是:群蜂攻袭。

用“致命的杀手”来形容像胡蜂这类大型毒蜂,绝无夸张之意!

胡蜂不酿蜜(只有蜜蜂才会酿蜜),高居食物链的顶端,猎食对象十分广泛,嗜食甜性物质,绝大多数为肉食性,成虫捕食多种昆虫,胡蜂对养蚕业和养蜂业会造成一定危害,但却是最好的防治体型较大害虫的天敌昆虫,在农业昆虫的自然控制和生物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胡蜂对树木、果园也具有一定危害性,因具有一定授粉作用,故总体来说是利大于弊,是一类有缺点的益虫。

胡蜂的蜂蛹是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胡蜂成虫、幼虫和蜂巢均可入中药。蜂毒具有祛风除湿,止痛之功效。对肿瘤、肩周炎、腰肌酸痛、风湿类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均有疗效,并有着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由于胡蜂危险系数很高,其蜂毒对人体高度致敏,给人居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但大自然安排我们终究要和胡蜂一起相处的!

胡蜂奉行的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如犯我我必犯人”的信条,因此,避免被胡蜂蜇伤的最好办法就是不去触犯和招惹胡蜂。

03

胡蜂和马蜂的体征特点

胡蜂的体型粗壮,多为中大型,腹部第1节前缘呈平截状垂直面,巢有包被。胡蜂分布广,而密度很小,人居的环境周围或野外胡蜂巢很少。

马蜂的腹部呈纺锤形,两端渐变尖细,两侧弧形弯曲,巢为纸质,外壳无包被。人居的环境周围或野外马蜂巢很常见。

胡蜂、马蜂等毒蜂都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胡蜂科的社会性进化等级最高,毒素也同步进化到了高级水平,毒液致死能力比马蜂更强、更快。

04

生活习性

当气温恒定在12℃以上时,胡蜂出蛰活动觅食;气温达到17℃以上时开始筑巢繁殖;气温降至10℃以下时开始越冬。春季中午气温高时活动最勤,夏季中午炎热,常暂停活动。有喜光习性,晚间归巢不动。相对温度在60%~70%时最适于活动,雨天和风力在3级以上时停止出巢。蜂巢方圆约50米左右均为胡蜂的领地,胡蜂拥有超好的视力,主要靠视觉来进行定位,故在蜂巢周围,保持静止状态比奔跑要安全得多。在米范围内,胡蜂可明确辨认方向,顺利返巢,超过米常会迷途忘返。

05

发病机制

蜂毒是一种无色的液体,包含有26%的固体物质,其中76%的成分为蛋白质,是多种物质的复杂组合。虽然蜂毒成分因种类不同而有差异,但是他们大部分成分相似,故人对蜂毒的过敏存在交叉反应。

蜂毒在一般人群中的敏感率约为25%,对人的致病程度主要取决于个人体质、过敏程度、蜇伤部位及注入的毒液总量。蜂毒作用比蜘蛛毒(18小时)和蛇毒(6~48小时)还快,90%以上重症患者多在被蜇的5小时内死亡。

胡蜂毒素中包括生物源胺(如组胺、5-羟色胺等)、激肽、肥大细胞脱粒多肽、神经毒蛋白、磷酸脂酶A1(PLA1)、多肽溶血毒、透明酯酸酶等多种成分,被胡蜂蜇伤后局部伤口可出现疼痛、红肿、丘疹及红斑,皮下脂肪液化或黑钉头似的坏死性病灶,可伴有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全身多系统的损害,严重中毒者迅速出现死亡。

06

毒蜂蜇伤的临床表现

(一)蛰伤部位的表现:蛰伤后出现皮疹、红斑、痒痛、肿胀、皮下脂肪液化,甚者伤口发生溃烂。

(二)过敏反应:出现在蛰伤后数分钟到数小时,表现为迅速扩大的皮疹、头晕、心悸、胸闷、视物模糊、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少数出现过敏性休克,是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

(三)溶血:尿呈浓茶色或酱油色,腰痛,肾功能改变,后期可表现不同程度溶血性贫血。

(四)肾脏损伤:可因毒素直接作用于肾小管或因溶血造成,表现为全身水肿、少尿、肾功能改变。

(五)肝损伤:多由于免疫复合物沉积致肝细胞坏死,表现为与肝损伤相关的血清酶升高。

(六)心脏损伤:表现为心肌酶谱的升高。

(七)神经系统:不同毒素所致的改变略有不同。

07

毒蜂蜇伤的急救处理

胡蜂、马蜂蜇伤一般不留刺在人体,蜜蜂有可能将刺留在体内。如有刺应予以拔出。蜇伤后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用清水反复冲洗,冰敷对减轻局部反应有效,亦可采用真空吸毒器吸出蜂毒。

对蜂毒高度过敏、伤及头颈血管等重要部位、以及被群蜂蜇伤者,其首要处理方法是:紧急抗过敏治疗(首选药物:肾上腺素注射液)。

速度必须争分夺秒,如果急救不及时,不专业,常会导致这类病人的死亡。

08

预防方法

夏秋季是各种毒蜂活动频繁的季节,多分布在野外植物茂盛的区域。提醒广大群众:到郊外游玩或去野外工作时一定要戴帽、穿长袖衣裤,不要穿颜色鲜艳的衣服,不要涂抹香水及化妆品,更不能饮酒。

如与蜂群相遇要快速躲避,应尽量保持10米以上的安全距离,切莫主动拍打和驱赶。

一旦不小心触犯蜂群,要马上采取保护措施,如就地蜷缩趴下减少暴露面积,用衣物等覆盖身体,尤其做好头面部、手臂等暴露部位的保护。奔跑时切莫慌不择路,注意脚下的安全也同样重要,学会沉着冷静逃生,方为保命之道。

已被蜂蜇伤,应检查皮肤内有无毒刺,发现毒刺要及时拔除,用清水反复冲洗伤口,同时拨打医院。

由于胡蜂毒性很强,故不建议非专业人员擅自清理蜂巢,以免遭到蜂群袭击。

安徽省祁门蛇伤研究所急救

-(24小时)

赞赏

长按







































北京一般的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帮助白癜风公益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vliw.com//mjccys/1037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