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脊柱炎专科治疗医院 >> 脊柱炎治疗 >> 让我们一起认识下传说中的强直性脊柱炎吧
1
定义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临床上多表现为炎性腰背(酸)痛、僵硬与活动受限,部分患者可有外周关节炎、肌键端病、虹膜炎及其他关节外表现。强直性脊柱炎以男性多发,男女比约为2:1,主要累及青壮年,通常在18-22岁发病。
2
病因
本病的发病率依种族的不同而异,但多为0.2%-0.4%,我国发病率约为/10万。近30年的研究表明,强直性脊柱炎在免疫医学领域与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密切相关,并有家族聚集性,且HLA一B27的携带率与种族有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HLA一B27阳性率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高达96%以上,欧洲和美白种人患者HLA-B27阳性率为71%-%,美国黑种人HLA一B27阳性率为48%,HLA一B27阳性者发病的相对危险度为36,因此目前以此作为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指标。
3
中医治疗
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目前西医主要以消炎止痛和改善病情两方面为宗旨,常用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吲哚美辛、双氯芬酸类、塞来昔布等)、改善病情药物(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吟)、生物制剂(依那西普、英夫利西单抗和阿达木单抗)。虽然这些药物可以较快改善、控制临床症状,但随着治疗的进展,剂量的增加,其不良反应也相应显现出来,包括心血管、胃肠道甚至内脏损害。另外,从临床大量文献来看,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肯定,无论是从客观实验室指标,还是主观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同时部分临床研究经长期观察,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因此,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合理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既可快速改善患者症状,又可避免长期大量服用西药带来的不良反应。
在配合中医综合疗法的基础上,运用针灸、推拿手法可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局部微循环、调节血液流变、促进炎症吸收、缓解肌肉痉挛,从而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根据病情的轻重,医院就诊和自我调养。
(1)针刺治疗: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具有明显的镇痛效果,其机制在于调整经络,调理气血,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加速代谢和机体功能恢复。临床常选用督脉、夹脊及膀胱经(脊柱正中,脊柱旁开0.5,1.5,3寸)作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主穴。这些经脉、穴位沿着整段脊柱循行分布,从尾骸部(骶髂关节)至颈项部(颅底),通过刺激可达到调节脊柱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夹脊穴局部有相应的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静脉,通过针灸可畅通督脉经气,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直接阻断局部炎症介质,增加局部血流量,改善体内气血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并刺激交感神经释放疼痛相关化学递质,进而缓解疼痛感。常用的穴位包括:夹脊、大椎、大杆、陶道、身柱、灵台、悬枢、至阳、筋缩、肝俞、中枢、脊中、肾俞、腰阳关、大肠俞、次髎、上髎、中髎、下髎,以上穴位在每次治疗时可选择加减使用;另外可配合相应远端穴位,如足三里、委中、阳陵泉、三阴交、太溪等。
(2)艾灸治疗:艾灸的温热具有增加小血管通透性、增强细胞吞噬炎症因子、提高机体免疫的功能,从而起到活血化疲、温经通络、强筋壮骨的效果。温针灸具有针刺和艾灸的双重作用,又增强了两者的协同作用。温针灸可通过针灸针,使艾灸的热量更好地渗透至施术部位,促使毛细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松弛痉挛的肌肉组织,提高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能力,加速机体的修复,可预防、延缓各椎体间骨桥的形成,避免脊柱畸形。
“铺灸”是从传统和民间方法中挖掘、总结出来的一种灸疗方法,即长蛇灸、督灸。具有温补督脉、强壮真元、温通气血、调和阴阳之功,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适合于督脉诸证和慢性、虚寒性等多种疾病,包括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腰肌劳伤、增生性脊柱炎等。以暑夏三伏天为宜。
具体操作:患者俯卧,裸露背部。督脉(脊柱)上常规消毒后,涂以蒜汁或姜汁,从大椎至腰俞处铺一单层棉纸或无菌纱布,再在棉纸、纱布上铺5-10厘米宽、2-3厘米高蒜泥或姜泥1条,其上再铺以圆柱状艾灶1条,点燃艾灶头、身、尾3点,让其自然烧灼,燃尽后,更换艾灶灸治。灸2-3壮,灸毕移去蒜泥、姜泥,用湿热纱布轻轻揩干。灸后皮肤潮红,如有水泡,不要挑破,注意防止感染。2-3日后换药处理,直至灸疤结痂脱落皮肤愈合。
(3)推拿治疗:推拿治疗可理筋正骨,滑利关节,疏通恢复肌肉之血液供应,改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调节肌肉营养代谢,主要强调督脉、膀胱经背部第1侧线的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疫功能,辅以运动类手法有助于防止或延缓脊柱关节的粘连和强直。
强直性脊柱炎自我养生保健
在中药内服、熏洗的基础上,配合针灸、推拿治疗,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症状的缓解更加有效。
(1)刺灸穴位简介
夹脊(图2一40)
定位:在背腰部,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
功效:调节脏腹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主治范围较广。
大杼(图2一40)
定位: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强筋骨、清邪热。用治颈椎病,腰背肌痉挛等。
肝俞(图2一41)
定位: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因《内经》曰:“肝主身之筋膜”“肝者……其充在筋”,通过调节肝俞经气,达到柔筋养筋功效。
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图2一41)
定位:均位于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分别适对第1,2.3,4骶后孔处,又称“八髎穴”。
功效:主治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等。
督脉穴—大椎、陶道、身柱、灵台、悬枢、至阳、筋缩、中枢、脊中、腰阳关(图2一42)
大椎
定位:俯伏或正坐低头,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功效:清热解表、截疟止病。可通调督脉,用治脊背强痛、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肩颈疼痛、颈肩部肌肉痉挛等。
陶道
定位:第1胸椎棘突下的凹陷中。
功效:解表清热、截疟宁神。用治脊项强急、头痛、热病、颈肩部肌肉痉挛等。
身柱、灵台、至阳、悬枢
定位:分别位于第3,6,7胸椎和第1腰椎棘突下的凹陷中。
功效:均可用于脊背强急、腰背强痛。
筋缩
定位: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效:平肝息风、宁神镇痉。用治脊背强急、腰背疼痛、腰背神经痛等。
中枢、脊中
定位:第10,11胸椎棘突下的凹陷中。
功效:健脾利湿、清热止痛。用于腰脊强痛等。
腰阳关
定位:背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效:祛寒除湿、舒筋活络。用治腰骶疼痛、下肢萎痹等。
4)配穴—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溪(图2一43、2-44)
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膝眼(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足三里为全身强壮穴,辅以扶助正气、祛除邪气。
阳陵泉
定位:在小腿外侧,排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功效:舒肝利胆、强健腰膝,还具有止痛效果。
三阴交
定位: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功效:健脾胃、益肝肾、调经带,并可理气止痛。
太溪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
功效:滋阴益肾、壮阳强腰。
(2)艾灸疗法
可在家人的辅助下,选用手持灸、灸盒灸、隔物灸(艾绒灸)。以督脉、膀肤经为主,每日或隔日灸治20-30分钟,以皮肤潮红为佳,帮助调节机体气血运行。还可以用灸筒灸(百笑灸),首先拔开灸盖,将医用胶布套入灸筒,撕断医用胶布底纸,将灸筒粘贴于施灸部位,灸炷放入灸盖内并点燃,灸盖套入灸筒,左右旋转筒身,调节出气孔大小,使施灸温度适中。皮肤热感消失,灸筒壁凉,表明灸炷燃烧完毕,即可移去本艾灸装置。施灸完毕,用镊子取出灸炷,放入盛水容器,确保灰烬熄灭。
(3)推拿疗法
可先将煎煮后的中药药渣用布包裹,稍沥干,微波炉加热1分钟,或用毛巾浸蘸外洗方的药汁,放在脊背上热敷15-20分钟,或先用艾灸等温热刺激,调动局部气血运行,使肌肉松缓后,再运用擦法、拍法、按揉法,先从脊柱正中,由下往上3遍,再由上往下3遍;脊柱两旁同样先下、后上各3遍手法,以放松脊柱或脊柱两旁(0.5,1.5,3厘米3条主线)肌肉,从而缓解症状。捏脊手法则l以两侧膀肤经(竖脊肌)为主,刺激相对较强,方法同上。
(4)梅花针疗法
先用酒精或碘伏对脊柱(督脉)及两侧竖脊肌(膀胱经)进行消毒,使用梅花针进行叩刺,以患者耐受为度,连续叩刺皮肤,以皮肤潮红或少量渗血为度。急性期从上而下中重度叩刺督脉、从下而上中重度叩刺膀胱经(逆经脉循行,以泻其邪气),缓解期则从下而上轻度叩刺督脉、从上而下轻度叩刺膀胱经(顺经脉循行,以扶正气),可结合走罐以加强舒筋活络。
(5)刮痧
先在脊柱及两侧竖脊肌涂抹适量凡士林或橄榄油,用刮痧板对督脉及膀胱经进行刮擦,其方法同梅花针疗法。
(6)拔罐疗法
在以上治疗结束后,进行拔罐,可运用闪罐、走罐方式,以进一步疏通脊柱气血运行。
免责声明: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源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
觉得文章不错,请在文末点赞支持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北京治白癜风的大医院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vliw.com//mjcczz/8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