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非甾体抗炎药(NSAID)在风湿病中应用非常广泛,其发展历史也是源远流长,年第一个性能稳定的乙酰水杨酸制剂(阿司匹林)问世,到年JohnVane爵士提出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原理:阻止环氧酶(COX)的产生,抑制前列腺素的产生,再到年尼德尔曼博士提出COX-1和COX-2理论。非甾类抗炎药临床应用相当广泛,可用于癌症的预防(如结肠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症)、炎性关节炎病(如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可有腰背痛、关节痛及足跟痛等典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ESR、CRP升高及炎症因子(PGE2、TNF-ɑ、IL-17、IL-23)发生改变,同时影像学提示有骶髂关节炎、附着点炎改变。炎症在强直性脊柱炎中起很重要作用,可导致关节结构破坏,60%患者最终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研究发现,炎症水平(如ESR、CRP)越高,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功能丧失程度越严重,生存率越低。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目标

治疗目标是改善症状、最大程度消除炎症、防止新骨形成等结构性损伤。ASAS/EULAR对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的建议:在非药物干预的基础上(教育、锻炼、物理治疗、康复、病人协会及自主团体)应区分是中轴病变还是外周病变,但非甾体抗炎药在改善症状中仍然是一线用药,荟萃分析证实非甾体抗炎药有减轻炎症的作用,显著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疼痛症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死亡率增加与血CRP增高有关,与较少使用非甾类抗炎药有关。

非甾体抗炎药在强直性脊柱炎中的作用

可延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腰椎的骨化,持续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阻止影像学进展,且未明显增加药物毒性。高剂量非甾体抗炎药抑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影像学发展的作用在基线已有骨赘形成和C-反应蛋白增高的患者中明显更高。另外对非甾体抗炎药的治疗反应影响早期中轴型脊柱关节炎患者的影像学损伤。

强直性脊柱炎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过程中骨结构损伤的机制有所差异,强直性脊柱炎可有新骨形成(骨赘)。非甾体抗炎药影响新骨形成的机制:Wnt通路是促进成骨细胞生成的经典通路,参与新骨形成;PGE2通过一系列途径激活Wnt通路;非甾体抗炎药可通过抑制COX-2释放抑制PGE2产生。其他可能机制包括前列腺素E受体4基因与强直性脊柱炎骨结构改变有关(敲出前列腺素E4受体可以抑制小鼠的骨吸收;前列腺素E4可以诱导骨髓中的脂肪形成新骨,可能在骨形成中扮演关键角色)。

总而言之,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生成,从而影响骨吸收和骨形成。对于特定脊柱关节炎患者,持续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收益可能更大。临床评判影像学进展的研究时间长、难度大,有待进一步研究。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手术好价格便宜


转载请注明:http://www.hvliw.com//mjcczl/18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