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象外

gif来自今日美术馆《.zip未来的狂想》

话说,我们本来只想安静地发一条展览推荐的,但下笔那一刻又心血来潮地想:之前那么多朋友问过如何看展览,那不如写几个建议吧!结果,就变成这样了……

这也许是我们写过的最长的一条展览推荐,要读完的确需要一点耐心;但好消息是,你毕竟可以通过以下的指南,让自己的美术馆之旅变得更有价值,所以,慢慢看:

A

内事不决问保安

这是一群被低估了的人。

他们拥有警察般的警惕机敏,还有幼儿园老师般的同理心,他们中甚至出现过非常牛叉的艺术家,比如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大师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Pollock)和极简主义风格大师索尔·勒维特(SolLeWitt),但总体而言,我们并不太把这些“守卫艺术世界的地面部队”当回事。

这就是索尔·勒维特的作品,你们感受一下

相信我,如果某天你胆敢跟美术馆里的保安聊一聊,你会发现,也许他们对艺术的见解会超出你的想象。(以前Vice中国做过一期这个话题,具体标题忘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搜)

他们就是美术馆的眼睛,所以,在你开始一段美术馆之旅之前,或许可以考虑一下这个建议:问保安。

B

慢慢走,但别停

逛街和逛美术馆哪个更让人腰酸腿软?我猜很多人会选后者。

生理学上的原因很简单:不是你走了太多的路,而是因为你走得太慢;而且走走停停。

缺乏匀速运动的时候,人的双腿会由于支撑压力增大而感到更加疲惫。不规律的行走以及站在作品前停顿的站立姿态,也导致肌肉和关节受力不均,从而让你感觉更累。

看艺术是需要“消化”的——经常光展览的就会知道,要是一整天都在逛美术馆,一天下来绝对头晕脑胀。

而且,更别说国内的美术馆基本上不给你提供舒服的座椅休息了(有时候整个场馆里唯一的一张椅子,是给保安坐的,一想到这个我又不想问保安了……)。

所以,切实有效的建议就是:慢慢走,但别停。

C

越遇上讨厌的,越要多看一会儿

现代艺术或当代艺术一个看似明显的趋势是:艺术越来越不美、或者越来越跟“美”没什么关系了。

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可以单独写一本书来解答,但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如果不那么执着与“美”和“丑”的分野,逛展览或许才会更有收获。

实际上,艺术史上的很多杰作,在当时都得到了“这是什么鬼?!”的对待。比如“印象派”这个词,在当时就是一个讽刺的贬义词;而改变了整个现代艺术进程的杜尚,当初将一个小便器送去参展的时候,谁又有那么大的度量真的将之视为“艺术品”?

所以,为了避免犯下前人同样的毛病,我们可以稍微冷静一下,“如果你第一眼看到某件作品时就很讨厌它,不碍事,再多看一会儿”,因为:

好的艺术引发的反应通常是这样的:“嗯?哇!”

而坏的艺术引发的反应则常常相反:“哇!嗯?”

D

有本事就让我震惊一下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美国摄影师安德里斯·塞拉诺(AndresSerrano)把基督像泡在自己的尿液里,或用大象粪便制成圣母玛利亚像,并将之摆在一堆色情图片组成的拼贴画前的时候,西方观众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AndresSerrano,一系列泡在尿中的人物

“我整个人都不好了”,是我们在面对不少当代艺术作品时会遭遇的经验,但如同我们在阅读小说或观看电影中获得各种不期而遇的情感体验,邂逅艺术而获得的情感体验同样具有价值,不管这种体验是伤心、愤怒、厌恶或者其他的什么。

如何面对那些让你不爽的作品?建议是:如果你不爽,那就发泄出来(当然,当场捣毁作品要承担的法律和经济风险,我们概不负责);如果你想笑,那也不妨笑出来——将外在的视觉体验内化为情绪体验,是理解艺术的关键一步。

就像参禅或冥想一样,如果你在观看某件作品时获得了强烈的负面情绪,那最好可以采用“观止”之道,冷静地“观看”它,然后看看这种延时的“观看”,是否能让自己获得不一样的思考。

E

画框也值得一看

人的眼睛,天生就是“取景框”。我们透过门、窗或者相机的取景器,又将世界分割成更多元的层次。画框不仅仅是为了保护画作而产生的,也会对人的认知产生影响,引用画框专家威廉·贝利(WilliamBailey)的说法:“画框是观众和画作之间的调解人。”

年陈丹青的某个展览,墙上挂的是他从欧洲淘回来的老画框

而梵高更是如此放言:“没有画框的画,好比没有躯体的灵魂。”

F

如果有机会,就去摸一下

很可惜的是,时至今日,连雕塑也快要成为“视觉艺术”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在绝大多数的美术馆里,任何作品都不允许触碰的。

但在几个世纪以前,触摸艺术品是经常有的事,而且被认为是充分欣赏艺术的必要手段,比如哲学家戈特弗里德·赫德(GottfriedHerder)就说过:“任何有形之物,只有通过触觉才能完全感知。”

G

与其听解说,不如听音乐

旅游团式的糟糕解说,的确不如换成恰到好处的音乐。音乐能让你对颜色和形状产生别样的联想,更有助于放松你在白盒子环境里的紧张心情。

看色域绘画大师马克·罗斯科(MarkRothko)的作品,可以佐以莫顿·菲尔德曼(MortonFeldman)的极简主义音乐;看波洛克的表现抽象主义绘画,则适合听听查理·帕克(CharlieParker)的爵士——再想想两人类似的身世,简直再配不过了。

H

还不赶紧拍一张

虽然拍照导致美术馆变成了旅游景点,而艺术品沦为“到此一游”的陪衬,但拍照-发朋友圈这个举动的确已经是全球时尚,难以扭转。

不过,我们的确有一个严肃的建议:非要拍照的话,不要拍艺术品“本身”,而要拍出你对艺术品的“感受”。至于自拍……我们什么也没说。

I

慢一点,再慢一点

我们听一场演出要一个小时,看一部电影要两个小时,吃一段饭,三个小时也就轻松打发了。不过,看一件艺术品呢?

有研究数据表明,我们在美术馆里看一件艺术品的平均时间是:9秒钟;就连大名鼎鼎的《蒙娜丽莎》也不能幸免:15秒。

不过,就这么看《蒙娜丽莎》的话,15秒也不奇怪……

艺术家们花了好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来创作一件作品,我们就只看9秒?实在太不公平。So,我们唯一的建议就是:慢一点,再慢一点,反正,多看两眼也不吃亏不是么?

J

乖,听孩子的

在某种程度上,孩子是最佳的美术馆导览员。

这个结论基于两点理由:他们是提问题的专家;以及,他们善于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四岁以前的孩子对抽象艺术完全不存在任何问题——因为他们爱怎么解读就会怎么解读;但随着年龄逐渐增加,孩子们对艺术也会被灌输进越来越多的陈规,所以,趁着他们还没长大,多带他们去逛美术馆。

K

多少应该做点功课

许多人都有这样一个误区:艺术是不需要学习的。其背后的潜台词是,任何人都有审美能力;甚至还有一种更为霸道的观点:凡是我看不懂的,都不能叫艺术。

这当然是一个谬论。非但艺术、艺术史需要学习,连“观看”本身也需要熏陶、培养甚至训练。“养眼”这个词,不能仅用来形容美女,更应该回归字面意义:你看得越多,见识越高,也就越会注意“养”自己的眼。

现在资讯发达,获取艺术家背景资料和作品解读的渠道也便捷多样,因此,逛展览之前,随手看看文章,显然大有裨益。

L

勇敢搭讪,无私分享

(也许是受限于“白立方”这种展览体制)逛美术馆的时候,最诡异的其中一件事是:明明在你身边有好几百个志趣相投的艺术爱好者,但你们彼此间却不发一言。

所以,我们的建议就是:勇敢搭讪!认识你想认识的人,然后无私分享。

边喝而边聊艺术,绝对是人生快事,因此看完了展览别忙着走,可以找个咖啡馆或餐厅,跟新认识的朋友好好聊聊(说不定还能成功相亲呢)。

M

买张明信片吧

这个建议没什么深意,就是为了鼓励你买买买。

N

关键在于行动

以上的若干建议,实则来自我刚刚翻完的这本小书:《如何参观美术馆》。

《如何参观美术馆》,[荷兰]约翰·爱迪玛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年10月出版

诚如书的副标题“资深艺术顾问给艺术爱好者的32条参观指南”所示,书中尚有其他章节,但限于篇幅,恕不赘述。

“虽然参观者们常常会期待能有一种全面的指南,像魔术般地改变自己参观美术馆的经历,让它变成一趟完美的艺术之旅,但事实是这样的指南根本不存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馆长田霏宇如是说。

不过,“美术馆参观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我们每个人为它带去了什么,我们身处那独特的艺术空间时会发生什么,以及最终,我们在与艺术邂逅之后,会从中收获什么。”

所以,写完了建议,我们从北京、上海等几个城市正在或即将上演的一些展览中挑了少数一部分(从至少个里面挑出来的),以便让你——一个已经走在美术馆路上的艺术爱好者,有更多的“练眼”机会。

不要辜负我们写了那么多,有空的时候,记得去看。

北京

?

虚拟现实艺术

克里斯丁·莱默茨作品展

林冠艺术基金会

时间:.08.27–09.29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艺术区内

艺术史如果要继续出现质的变化,VR想必是最大的突破口,因为它更加不可描述,而有赖于参与者的直接体验。面对VR艺术,你已经不是一个单一的“观众”,而是真正的体验者。因此,对于林冠艺术基金会的这个系列展览,我们实在无法“介绍”,只能推荐你去看。

?

.zip未来的狂想

小米·今日未来馆

今日美术馆

时间:.07.16–09.16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

仍是与新媒体和新技术相关的展览,沉浸式体验,视听盛宴,跨媒体交互,虚拟与现实叠加,林林总总,总在挑逗你的神经和思考:未来会是什么样的?

听说很酷、很炫,很多明星去。

采集者,CatherineChalmers,美国,影像14分钟,

基石,甘健,中国,影像投影,尺寸可变,

Embers,施政,中国,影像投影,尺寸可变,

我梦中的另一个世界,克洛德.莱维柯,法国,综合材料,红色霓虹灯,烟雾,尺寸可变,

?

怎么画都是错的

丁炜绘画近作展

马亚诺空间

时间:.09.01–09.14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艺术区东街

在今天,绘画是寂寞的、寂寥的,但仍然有价值——因为对于普通公众而言,人们的眼光并未随着艺术史的进化而统一前行,看画笔、颜料、画布与白墙的互动,仍然是一件颇有趣味的事情。

此前看到一篇文章说,《他16年来每天24小时承受脊柱炎的疼痛折磨,却始终没有泯灭艺术理想》,说的正是展览的主人公丁炜——听起来是颇有故事的人。以这个背景去看他画的那些躺椅,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丁炜展览现场。记得上文提及的“画框”一事吗?在这里,画外并无特别定做的油画框,但白墙成为更大的框。

丁炜,《爱情》,布面油画,xcm,

丁炜,《迷人的旅途》,布面油画,x90cm,

?

为碎片正名

刘晟个展

凤凰艺都

时间:.08.19–09.19

地点:北京市酒仙桥路4号艺术区内

年生人刘晟是广州美院油画系毕业生,他的老师郭润文说,刘晟的作品具有较多的实验性成分,“这包括对材料的实验,对时间的探讨,对图式多角度的尝试”,等等。这些是业内行家的论断,就我即目所见,第一感觉是:好喜欢他在油画布上所留下的痕迹啊。

“痕迹”有轻有重,但不论厚薄,终究是叠加的结果。怎么看画?其中一个角度,就是看“痕迹”,就像设计师会跟你说layer一样,都是着意“丰富性”的意思。因此,如果你要看刘晟的画,注意,看的不是题材,你看的就是“画”本身。

刘晟,《杂与技》系列,布上油画,80xcm,

刘晟,《看胡萝卜不要看兔子》,布上油画,x80cmx2,

?

ChasingDemons

刘玉姗个展

应空间

时间:.09.08–10.10

地点:北京朝阳区草场地红一号院A3

每一家画廊都会属于自己的“气味”——那是一种由口味和趣味混杂在一起散发的味道。推荐年轻艺术家的画廊不少见,但应空间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倾心的艺术家和作品,常有一种巧劲,而且路数驳杂,往往可见“国际化”的面貌。

刘玉姗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年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艺术学院以及塔夫茨大学。她的作品,便可见国外留学经历的影响,意象迭出,五颜六色又颇为悦目。材料和方法的选择则五花八门,有帆布、胶片,有丝网印刷和喷漆,以及丙烯绘画,总之林林总总,热闹得很。

记得我们前文所提的听着音乐去看展吗?刘玉姗的画,或许可以用清淡而带点迷幻色彩的电子乐佐之。

从上至下分别为:

《ChasingDemons-OrangeLover1》,综合材料,xcm,

《Ihadsexwithyourpillowallnight》,综合材料,xcm,

《TropicalDreams1》,综合材料,xcm,

?

一个左派

李大方个展

空间站

时间:.08.12–09.17

地点:朝阳区艺术区内

像一个左派工人那样对待绘画,这是李大方的工作方法,也近乎是他的信仰。画面写实,表面易懂,但“绘画性”并不那么一目了然,或者说,不能单单从图像、色彩、构图、笔触等角度去看他的绘画。

李大方,《双桥农场》,装置绘画、布面/板面油画、着色木梯,×cm,

?

笔砚写成七尺躯

明清人物画的情与境

北京画院美术馆

时间:.08.25–11.19

地点:朝阳区朝阳公园南路12号院

一句话:堪称大展。

此次北京画院联合故宫、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共同主办,展示四家博物馆馆藏明清人物画精品62件套,按照馆方说法,“这个展览,将陪你走过整个秋天”。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吴伟、陈洪绶、仇英、曾鲸、高其佩、罗聘、文征明、金农等人的人物画,可谓佳作汇集,明清两代的众生相,也可以藉此窥见一斑。

薛素素,《吹箫仕女图》,轴,纵.2厘米,横89.7厘米,绢本,南京博物院藏

?

世界插画大展

国际安徒生奖(终身成就)50周年展

国家典籍博物馆

时间:.08.12–10.29

地点: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

国际安徒生奖由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创立于年,是国际上公认的儿童文学作家和插画家的最高荣誉,有“小诺贝尔奖”之称。一句话:好看,适合带孩子去。

年大奖得主莉丝白·茨威格(奥地利-)作品《海的女儿》

上海

?

宣言:朱利安·罗斯菲德

Manifesto:JulianRosefeldt

昊美术馆

时间:.09.20–12.31

地点:上海市浦东新区祖冲之路弄1号

昊美术馆的开馆展,展出德国艺术家JulianRosefeldt过去12年的重要作品。这也是Julian自年以来在中国的首次美术馆级别个展,展出的5件电影装置和21件摄影作品中,包括广为人知的作品:《宣言》。

《宣言》,13频电影装置,彩色、双声道,12x10分30秒和1x4分钟,

在介绍其他任何信息之前,想必你已经留意到——是的,表演者是凯特·布兰切特。

在艺术家设置的12个场景中,这位著名女演员塑造了主持人、女主播、朋克女、流浪汉、工人等13个反差巨大的形象,或吟唱,或朗诵,将50个多20世纪具有里程碑式的宣言熔为一炉,重新拼接出13段兼具戏剧冲突和文学之美的诗意独白。

展览海报,好漂亮有没有?

不是电影,胜似电影。这段演出对布兰切特而言是一个挑战,但后者以无以伦比的演技,与艺术家对文本的敏锐捕捉和摄制的完美把控相得益彰,将“宣言”提升到新的境界。这样的演讲,艺术性在哪里?这个悬念,留到开幕再请你们看。

小丑,年,3频电影装置,彩色、环绕立体声,循环播放10分30秒

?

安东尼·葛姆雷:静止中移动

AntonyGormley:StillMoving

龙美术馆(西岸馆)

时间:.9.9—.11.26

地点: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号

英国当代著名雕塑家、透纳奖得主安东尼·葛姆雷在中国的首个重要展览。此次展览将展现并传达艺术家在过去四十年间思考的核心主题:身体即空间,空间即物体。

《临界物质II》,

本次个展,我们既可以看到葛姆雷创作于90年代的标志性人体雕塑,也可目睹其最近几年创作的更具互动性和前卫感的装置和雕塑作品。

《呼吸的房间IV[RIO]》,

比如这次展出的装置作品《呼吸的房间IV》,作品由若干可以发光的“空间框架”所组成,构建了一个三维立体的环境,观众被邀请与这雕塑化的空间相互动,甚至成为它的一部分。光和时间是这件作品的主要组成部分,十分钟的黑暗被四十秒的炫目光线所切断。整件作品就像一幅三维曼陀罗,观众同时获得了心灵上安抚与对抗的双重体验。

象外此前已有长文推荐,感兴趣的,戳下面的链接:

英国最重要的当代雕塑家来中国办个展了,你就说去不去看吧

?

“伊夫·内茨哈默:再造认知”

“邱黯雄:山海蜃楼”双个展

上海复兴艺术中心

时间:.08.13-.10.07

地点:黄浦区中山东二路号

这是西方新媒体动画与中国水墨电影的对话,探讨中西方现代社会所面对的共同悖论,通过沉浸式的影像体验来反思人性和现代文明的困境。

伊夫·内茨哈默《再造认知》展览短片片段

邱黯雄《新山海经Ⅲ》片段

早在年两位艺术家就因合作而结缘,邱黯雄曾作为瑞士文化基金会的驻留艺术家前往温特图尔,与伊夫·内茨哈默进行了交流,并共同创作绘画与虚构汉字作品“TableauNo.1”。本次展览两位艺术家将用不同的艺术语言呈现出对东西方现代社会共同的反思,带来一场中国水墨电影与西方后现代艺术作品的碰撞。

?

托马耶夫斯基原作展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时间:.07.15-09.15

地点:上海市黄浦区花园港路号(近苗江路)

亨利·托马耶夫斯基是谁?恐怕学设计的人会更熟悉他一些。这位波兰著名的平面设计师、插画家和舞台美术家不仅奠定了“波兰海报学派”的气质,影响力更是辐射法国、英国乃至整个欧美现代平面设计领域。而他在波兰国立华沙美术学院任教期间建立的“托马耶夫斯基海报大师班”培养了一大批欧洲著名平面设计师,连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师福田繁雄都遥赞其为设计界的禅宗大师。

本次展览共展出多件他的原作,其中包括40多件他亲手制作的第一版丝网印刷的海报作品,以及全球首次公开展出的多件插画手稿。总之,喜欢设计的朋友们可以大饱眼福了。

?

缪斯:张海儿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SC?P)

时间:.9.7-.10.29

地点: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1

张海儿久负盛名,自年代起便是摄影圈的重要人物。而媒体圈如果对摄影师有所了解的,对他肯定也不会陌生——他是《新周刊》杂志的首席摄影师。但就个体创作而言,张海儿始终以高度个人化的方式探索摄影,用镜头呈现他独特的世界观。

本次展览“缪斯”之名,既指代地方,也指代人或一系列个体:它可以是广州,也可以是巴黎;可以是发妻胡源莉,也可以是他镜头所捕捉的无数对象。

窗边的胡源莉,广州,一九八七

?

秦一峰展

余德耀美术馆

时间:.9.2-.12.3

地点:上海市徐汇区丰谷路35号

生于年的秦一峰在上海从事创作逾三十载。他自幼习书法并深受其影响。年前后,他确立了其称为“线场”的绘画风格,此后创作则强调形式美学、空间关系、视觉虚实以及心境氛围的无尽变化。

秦一峰同时也是明式素工家具的收藏家和研究者,并以此为对象进行摄影创作。这次个展即是这一创作的集中展示。

《/11/:35晴》,×mm,纸上微喷,8×10英寸负片,自然光,曝光7

他用大画幅相机拍摄损坏了的明式家具部件,并用负片来呈现物件之逼真,以及令人着迷的灰度和“平”。这种“平”,既有赖于技术,更有赖于艺术家对所要表达理念的预设和把握——相信每一个人面对原作,都会感到平静。

《/10/:20多云》,×mm,纸上微喷,8×10英寸负片,自然光,曝光12

?

冯君蓝:微尘圣像

M艺术空间

时间:.09.05-10.28

地点: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2号楼1楼

又一个我们写过的艺术家,推荐再看一次原文:

陈丹青看过他的摄影之后吓坏了:“所有人都不真心了,他还真心”

冯君蓝的作品,用他自己的话说,除了是服侍上帝之外小小的兴趣,更是他所以为之生为之死的信仰观照。他的肖像作品逾越了客观纪录的层次,而或者可以称之为“诗意的灵魂肖像”,以基督教人类为基础,以单幅戏剧的形式,道出他独特的人观——人不是浩瀚宇宙中一连串偶然性的巧合所衍生的意外,不是欲望的主体,也不是文化的动物,却是物质与神灵的揉合,是因为被赋予永恒意识而焦虑的有限存有。

?

木格:尘

七月

时间:.09.01-10.31

地点:上海市徐汇区淮海中路弄6号

木格,年出生于重庆,现居住在成都,木格堂创始人,《尘》系列是木格自年起创作的作品,此次展出的作品共历经了艺术家七年的时间的沉淀,照片里面的事物仿佛获得了说不出的力量,简单,沉默,就像存在本身那样,应和了我国辞书之祖《尔雅》的解读:“尘,久也。”

《静物》,

《尘》系列作品共有三个部分,一是生活里的静物,在时间下,物的存在和痕迹;二是山水,即与人类生活等价对应的自然环境之投射;三是风物,是万物归于自身物的存在。

?

陈哲:消失的是日子的黄金

BANK

时间:.09.09-10.22

地点:上海市安福路弄2号楼

艺术家陈哲在BANK的首次个展,题为“《向晚六章》选作”。陈哲早年以摄影《蜜蜂可承受的》审视和探询自伤者的内心世界并获得外界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hvliw.com//mjcczl/1404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