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千万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而言,临床医生能做到尽早控制、达标治疗,将改变很多家庭的命运!

作者

朱荷

来源

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

8月19日,在由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与三生制药共同发起的年度“益+希望-白求恩?益赛普公益捐助项目”启动仪式上,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医院曾小峰教授强调,风湿免疫性疾病作为“三高”疾病(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费用),临床医生不仅要做到尽早控制,更要做到达标治疗。

曾小峰教授(左三)和李深清理事长(左四)等共同启动项目

问题1:如何做到早识别?

在包括多种疾病的风湿免疫性疾病而言,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是两类常见病,也是发病人数最多的患者群。以类风湿关节炎为例,我国大陆地区的患病率约为0.37%,患病人数约为万左右,绝大多数是中老年妇女。

根据类风湿关节炎全球患者调研报告显示,超过55%的中国患者错误地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所带来的损伤是可逆的,首次就诊风湿(免疫)科的患者仅占23.2%。

“这导致绝大多数患者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曾小峰教授表示,这意味着临床医生接诊患者时,已处于疾病的最佳治疗期。

怎么早期识别症状呢?在疾病初期,患者仅感觉到1-2个关节疼痛和僵硬,晨起感觉最为明显,此时就应该警惕类风湿关节炎的风险,去医院排查,寻求正规治疗。

相较于类风湿关节炎多发于中老年女性,强直性脊柱炎好发于16-25岁青年,尤其是男性青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强直性脊柱炎的患病率约为0.3%,据此推算我国患病人数已接近万。但是由于强直性脊柱炎起病隐匿,早期几乎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导致大多数患者不能早期发现,以致延误病情。

对此,曾小峰教授给出的建议是,如果你有下腰背晨僵、疼痛,活动可减轻,以及乏力、消瘦、长期或间断低热、厌食等症状,要尽早去风湿免疫科排查。

问题2:如何实现尽早控制、达标治疗?

研究表明,75%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病两年内即可出现骨破坏,而一旦出现骨破坏则不可恢复。要解决这一难题,则需患者能够早期识别病情,尽早接受规范、合理、及时治疗。曾小峰教授表示,尽早控制病情对患者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早期规范治疗,能够避免包括致残、生活质量降低等问题出现。

对于早期的定义,国内外有不同的标准。据曾教授介绍,有的标准为发病半年内,而有的标准为发病一年以内,“但是风湿免疫病学家都认为,只要确诊后越早控制越有效,一般认为最好在发病3-6个月内控制疾病”。

对于达标治疗的含义,曾教授则指出,让患者尽可能进入低活动或者不活动度,以达到临床缓解为目标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具体而言,患者一旦确诊后,早期使用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治疗,每1-2个月随访1次,每次随访观察病情是否改善在20%以上,以及3-6个月是否达到相应的缓解标准。如果达标,则继续维持达标治疗3-6个月以上,并可以逐渐减少药物治疗;如果不达标,则改变方案,选择联合应用或不联合应用其他改善病情药物,以及生物制剂如抗TNF-ɑ制剂等。

问题3:如何合理应用生物制剂?

曾小峰教授指出,生物制剂的出现是风湿性疾病治疗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新的武器,其特点是精准、强效和快速。合理使用生物制剂要注意几点。

第一,使用新型生物制剂治疗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严格进行。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症状体征不同,以及疾病严重性、组织损害和对生活质量影响程度不同,临床医生必须将这些因素和以前是否有毒性事件发生,或者是否应用过满作用抗风湿药物治疗也考虑其中。

第二,由于生物制剂治疗费用较高,国内患者因经济原因不会长期应用,就涉及减药、停药的问题。减停药必须掌握时机。临床医生要注意到患者临床症状是否达到缓解,要达到持续性的低疾病活动度,即病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达到六个月。另外,医生也要注意实验室指标,如生化指标、血沉和C反应蛋白等是否降低。

生物制剂引领者风湿疾病的治疗趋势,但与国外30%-50%患者使用率相比,我国不到一成患者使用生物之际治疗,很多患者因经济压力中断治疗,导致病情反复。

为继承和弘扬白求恩精神,北京白求恩基金会联合三生制药启动了面向全国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公益捐赠活动,即益+希望-白求恩?益赛普公益捐助项目。

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李深清:

该项目自年以来,已在全国个城市开展,三生制药累计捐赠了总价值近1.5亿元的益赛普产品,是目前风湿免疫性疾病领域捐赠金额最高的公益项目,“今年的项目捐赠金额将达到万元”。

“益赛普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生物制剂,也是国内首个上市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和强制性脊柱炎的肿瘤坏死因子。”曾教授表示,希望这个项目能帮助到贫困的风湿性疾病患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hvliw.com//mjccys/1192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