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疾病背景与致病因素
2.常见病徵
3.对患者的影响
4.诊断方案
5.治疗与药物选择
6.护理小贴士
1.疾病背景与致病因素
「强直性脊椎炎」(强脊)是一种自身免疫系统失调而导致的关节炎,患者的脊椎、骼关节及髋关节等,因被自身免疫系统错误攻击,导致持续性的炎症,令受影响位置疼痛、僵硬。强脊主要影响年青男性,大部分病发人士的年龄介乎二十至三十岁之间,五十岁后始发病属较少见。临床上,亦有十多岁的青年出现类近强脊的疾病。
2.常见病徵
大部分强直性脊椎炎患者都是因腰背痛求诊,典型患者的发病位置为骶骼关节,即盆骨与尾龙骨之间的关节出现发炎和疼痛病徵。此类炎性的腰背痛跟非炎性的腰背痛有时候不易区分,亦容易因此而令诊治受延误。
患者的腰背痛于晚间尤其严重,而大部分患者在早上都会觉得腰背部特别僵硬,亦即所谓的「晨僵」。亦有部分患者的腰背痛会一直蔓延至脚部,情况严重者甚至活动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此外,亦有部份个案,患者在初发病时,主要徵状不在于骶骼关节,而是其他的周边关节,特别是大关节,如脚争、膝盖、手争等出现红肿或积水等情况。
3.对患者的影响
强直性脊椎炎患者的骶骼关节持续发炎和疼痛,腰骨可逐渐出现钙化,特别是脊椎骨之间的韧带出现钙化的情况最明显。当钙化情况愈发严重时,可导致尾龙骨关节绕过软骨连在一起,不但令患者的脊椎骨活动幅度下降,若接合位置参差不齐,更会令患者出现驼背的情况。
若肋骨与剑骨和脊椎骨相连,令肋骨受破坏,患者连呼吸亦会受影响。此外,强脊除了直接影响脊椎关节和周边关节,亦会影响关节以外的器官。约四成患者会併发虹膜炎,甚至导致白内障、青光眼和黄斑水肿。若缺乏妥善处理,最终更可能因此失明。
部分患者的肺部亦会受到影响,常见的如肺部上方发炎或结痂。亦有少部分患者出现血管毛病,如心瓣活动受影响等。
4.诊断方案
过往,医学界主要依据一套早于年订下、再在年修订的《纽约标准》,作为强直性脊椎炎的诊断指标,然而有关标准的门榄甚高,例如病人的骶髂关节需在X光显示中已出现纤维化,无法透过此标准有效诊断出早期强直性脊椎炎个案。
而现时医学界普遍採用的新确诊准则,综合了「临床诊断」、「造影/血液测试结果」、「基因测试」及「病人问卷」等多个范畴的资料作参考,准确度提升之馀,亦有助及早侦测出早期个案,及早介入。
造影检查可以清楚呈现病人的脊椎情况,尤是是其骶髂关节是否有炎症;血液抽检可了解患者的血沉降(ESR)、C反应球蛋白(CRP)等指数,而基因测试主要是了解患者是否带有一种名为「HLA-B27」的基因︰九成患有此症者,身上都能找到此基因。
医生为病人安排的临床检查,包括量度其「枕牆距」:病人背立于牆前,头部尽量挨后贴向牆,以量度其枕骨结节与牆之间的水平距离;或是病人站直后向前弯,量度其背部正中綫髂嵴水平上下两标记的距离在直立与前弯两动作中之差异,以显示腰椎灵活度。
此外,医生亦可安排测试者接受一份名为「BASDAI」的问卷调查,由病人评估自身的病徵及严重性;最后由医生综合上述所有资料数据,作出诊断。
5.治疗与药物选择
一直以来,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椎炎的药物类型,包括非类固醇止痛消炎药物(NSAIDs)、改善病情风湿药
(DMARDs)等。
非类固醇止痛消炎药物,主要是用来纾缓炎症,减低病人的痛楚。传统的非类固醇止痛消炎药物其中一种常见问题,是对患者的肠胃构成影响,长期服用会引致消化系统的损害;而新一代的非类固醇止痛消炎药物在这方面已有大大改善,药效与传统类型NSAIDs相若,让病人安心使用。
至于改善病情风湿药类(DMARDs),包括「柳氮磺胺嘧啶」(Sulfasalazine)等,这类药物对纾缓患者外周关节炎症如肩膀、手脚炎症特别有效,有助病人消炎止痛,并减轻关节的僵硬。不过,药物对于治疗中轴关节即颈椎、胸椎、腰椎和骶髂关节等炎症,效果则有限。
近年不少风湿科疾病,已有专门的生物製剂作针对性治疗,而强直性脊椎炎亦不例外;相关的生物製剂针对「抗肿瘤坏死因子」(Anti-TNF),在治疗控制因强直性脊椎炎引起的中轴脊椎及外周关节的炎症,治疗效果理想。
生物製剂须透过注射使用,目前已知的副作用,包括可能增加使用者受感染的风险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及需要,处方不同类型的药物,或将有关药物合併使用,在发挥疗效、改善病徵及减低副作用间,致力取得平衡。
6.护理小贴士
患者可依循医护人员的指导,适度进行脊椎及髋关节的屈曲与伸展锻炼,而水疗及物理治疗亦对纾缓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及止痛有不同程度的帮助。
赞赏
长按北京正规看白癜风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hvliw.com//mjcczl/8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