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又叫“三伏贴”,是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中医疗法,主要针对冬季好发的,寒湿性质疾病的治疗手段,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来说,即冬天的病夏天来治疗。三伏时令是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

近几年,冬病夏治、三伏贴的概念越来越流行。但大家真的理解这些名词吗?三伏贴属于伏疗的一种。所谓伏疗,它是中医药疗法中的一种特色治未病的疗法,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春夏养阳”发展而来。再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三伏天,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的疗法,以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三伏贴是伏疗药物疗法中的一种,被使用得最频繁。为了让大家更了解伏疗、了解三伏贴,下面我们来讲解——为什么我们需要做伏疗?以及什么样的体质、症状适合三伏贴?

1

为什么我们需要做伏疗?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阳气对于人体非常重要,上海解放前就赫赫有名的徐小圃老先生就说过:“阳气在生理状态下是全身动力,在病理状态下又是抗病主力”。阳虚则瘦弱,阳虚则疲劳乏力,阳虚则阴盛,湿为阴邪,寒亦为阴邪,上海地区近日正处梅雨季节,湿邪极重。总之,阳气虚则离生病不远矣.而我们当代人总是有意无意地伤害阳气。我们追求各种欲望,满足各种需求的时候,就在耗散自己的阳气。其中也包括一些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1、脱得太快:“春捂秋冻”,春转夏的季节交替还是要多穿些衣服;另外晚上睡觉喜欢把肚子外露睡觉,肚脐为命门之所在,寒气入体,外邪入倾,阳气不实,老人说晚上睡觉要把肚子盖起来自然有理。2、吹的太凉:“空调病”日益严重,“暑跃感寒”,从热的环境一下子进入冷的环境,腠理打开,寒气入侵,便得了空调病。3、喝得太冷:游完泳喝冰水,瞬间让机体舒适,但是长久的是脾胃受寒。寒气从内部向外,最直接的是拉肚子腹泻,而后还会引起咳嗽等等。尤其是家中有宝宝的家长们,三伏应该喝温水。4、吃得太冰:凉菜虽好,还需适可而止;冷菜、冰沙、冰霜,这些虽然好吃但是这些食物太过于寒冷,女性会引起宫寒、腹部肥胖、痛经,严重的还会引起不孕、妇科疾病。

2

谈谈三伏贴的适应症

中医适应病症:1:气虚、阳虚体质的人,尤其是肺脾肾三脏虚损的人。他们的主要表现就是面色苍白、怕冷、四肢冰凉、自汗、腹泻、大便不成形,舌头胖、有齿痕,脉搏沉迟、缓。疾病症状遇寒就加重,如在冬季或气温降低的时候,疾病所表现出的症状剧烈、持续时间长。80%的哮喘患者都属阳虚体质,入冬后,无论是咳嗽、喘的幅度都明显加大。2:素体痰湿重的人。(推荐个食疗方子给大家,冬瓜陈皮汤:整个冬瓜肉去掉,皮、瓤、籽一起煮,加陈皮可以利湿;还有薏仁汤等)3:素体淤血阻滞的。

西医常见病的适应症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感冒、慢性咽喉炎等。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

皮肤性疾病:荨麻疹,硬皮病等。

疼痛性疾病: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腰椎病、腰肌劳损等。

风湿性关节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

妇科疾病:如痛经、月经不调、盆腔炎等。

儿科疾病:过敏性鼻炎、体虚易感冒、脾胃虚弱等。

其他:阳虚体质、手足不温、体寒怕冷、免疫功能低下等。

总结:关键是辩证有气虚、阳虚、痰湿、血瘀四证可以做伏疗。三伏贴可祛除伏痰、扶助阳气、活血化瘀增强体质,使冬季发病症状减轻,或不再发病。

三伏天时间

年三伏贴什么时候开始

年三伏贴时间安排:

  伏前灸:年7月07日--7月16日

  初伏灸:年7月17日--7月26日

  中伏灸:年7月27日--8月15日

  末伏灸:年8月16日--8月25日

  伏后灸:年8月26日--9月05日

  注意:

  艾炙每伏的第一天为最佳,能持续最好。

贴药时间:

8:30-21:30

贴药地点:

地点:阳江市阳东区阳东黄伟雄诊所(阳东区工业大道方华雅居B栋一层9号商铺)

-,郑医生:

温馨提示:

不论是穴位贴敷还是针刺艾灸,均有一定的刺激量,故其孕妇、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患者,糖尿病、血液病、高血压危症、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以及贴敷部位有皮肤溃疡感染者,对药物或辅料严重过敏者、发热者均不适宜采用穴位贴敷的疗法。

时间一般以每年的伏前起贴(一般为7月上旬左右),每10天贴一次,(如有皮肤出现轻度水泡,则时间可酌情后移),连续3次为一个疗程,一般需要连续贴3年。

成人每次贴敷时间为1-2小时,以个人承受力为宜,一般首次贴敷时间可稍微短一点。儿童每次贴敷时间为30—40分钟左右,贴好后予以静坐,防止出汗太多,影响贴敷疗效,但也不可正对风扇或坐于室温太低的地方,以免腠理蔽塞,或风寒入体,影响疗效。

贴敷后贴敷部位会有轻微的灼热疼痛感,不需紧张,此为正常现象,不可用手去抓挠,揭去膏药后,贴敷部位不要沾水,6小时以后再洗澡,如果出现红肿热痛等不适,可提前揭去膏药。

贴敷后当日或第二日部分患者会出现水泡等现象,此乃体内湿寒之气,如果水泡较小,不超过米粒般大小,则不需要特别处理,不要抓挠,保持皮肤干燥,或者可以涂抹一些烫伤膏。如果水泡较大,泡内有黄浊脓水,医院请医生处理。也可用消过毒的针挑破水泡底部,用消毒棉球吸干,再涂以紫药水或者炉甘石洗剂。

贴敷期间不吃生冷刺激、肥甘厚腻食物,如海产品、鸡肉、牛肉、羊肉、鹅肉和油炸类食品,也不要吃狗肉、桂圆等温阳食物。

即日起至7月07号,凡

转载请注明:http://www.hvliw.com//mjcczl/1399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