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主产于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等地,以粗长、质坚实、色黄、除尽外皮者为佳。《神农本草经》谓主“诸热黄疽,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伤寒论》入16方次,《金匮要略》入20方次。

原文考证

最简方(3味):黄芩汤、三物黄芩汤、泻心汤。

黄芩汤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又据“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今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可见,黄芩汤证除腹泻外,当见脉数、腹中热。

三物黄芩汤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不痛但烦者”(二十一)。

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十七)。

综上所述,黄芩主治烦热、下利、出血、脉数者。

最大量方(3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干姜黄芩黄进人参汤、葛根黄芩黄连汤、黄芩汤、黄土汤。

小柴胡汤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大柴胡汤治发热、呕吐、下利而心下按之满痛等;柴胡桂枝干姜汤治胸胁满微结,往来寒热,心烦等。大多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呕吐为主治,黄芩配柴胡、半夏等。详见“柴胡”条下。

半夏泻心汤治心下“满而不痛者”(),生姜泻心汤治“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甘草泻心汤治“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附子泻心汤治“心下痞(),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食入口即吐”者()。

以上诸方以心下痞、呕吐、下利而心烦为主治,黄芩配黄连、干姜、人参等。

葛根黄芩黄连汤治“利遂不止,脉促者”(34)。

黄芩汤治“自下利”()。

黄土汤治“先便后血”(十六)。

次大量方(2两):黄连阿胶汤、《外台秘要》黄芩汤。

黄连阿胶汤治“心中烦,不得卧”()。

《外台秘要》黄芩汤治“干呕下利”(十七)。

加减方: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条下有“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黄芩、芍药本治下利腹痛,此条腹中痛而去黄芩者,想必无下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96),茯苓主治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其人必面虚浮,舌体胖大淡红且脉不数,今加茯苓而去黄芩,则可推测黄芩证必无上述诸证,相反,其人必面红、肌肉坚紧、舌红脉数。

其他方:当归散。

“妇人妊娠,宣常服当归散主之”(二十),并谓“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苦疾,产后百病悉主之”。提示黄芩与白芍、当归、白术、川芎同用可用于妊娠保胎。

仲景方根

黄芩芍药甘草:主治腹痛、下利而脉数者。方如黄芩汤治下利而脉数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干呕而利者”(十七),奔豚汤治“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八)。

黄芩阿胶:主治吐血、衄血、便血而心烦不得眠者。方如黄土汤治“下血”“吐血、衄血”(十六),黄连阿胶汤治“心中烦,不得卧”()。腹痛加芍药,便血崩漏加地黄。

黄芩白术:主治便血及胎动不安。方如黄土汤。多配合当归、芍药。

黄芩黄连半夏干姜人参甘草:主治心下痞满、下利而心烦者。参见“黄连”条下。

黄芩柴胡半夏生姜人参大枣:主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参见“柴胡”条下。

经方中含黄芩的方剂见表23-1。

表23-1组成含黄芩的经方一览表

药证发挥

黄芩主治烦热而出血者,兼治热利、热痞、热痹等。

所谓烦热,是一种难以解除的发热或发热感。患者胸闷不安、躁动、焦虑、睡眠障碍乃至精神障碍,同时具有身体的热感,或汗出,或心悸,或胸闷呼吸不畅感,或小便灼热感,或口干苦,或舌红脉滑数等。黄芩证中烦热极为重要,张仲景书中有明文,后世方书也有记载。如三物黄芩汤主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不痛但烦者”(二十一),黄连阿胶汤中黄琴配伍黄连,治疗“心中烦,不得卧”。后世《圣济总录》的黄芩散,以黄芩与人参相配,竹叶汤调下,不拘时服,治小儿心热惊啼。《伤寒总病论》黄芩栀子汤,治伤寒头痛壮热,心烦不安。尤其其应当注意的是,李时珍二十岁时患咳嗽,“骨蒸发热,服如火燎,每日吐痰碗许,暑月烦渴,寝食俱废”,后其父亲嘱用黄芩两,水二盅煎一盅,顿服,“次日身热尽退而痰嗽皆愈”(《本草纲目》),也以烦热为特征。综上所述,烦热是使用黄芩的重要指征。黄芩所主的烦热,与黄连证大致相似,不同之处是,黄芩证的烦热为手足心烦热、胸中闷热为明显。

黄芩本是止血良药。张仲景用黄芩、大黄、黄连治疗“吐血、衄血”,后世则用单味黄芩治疗出血。如《太平圣惠方》黄芩散,即以黄芩捣细为散,内服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圣济总录》独圣汤,将黄芩为粗末,水煎温服,治鼻衄或汗孔出血。《普济本事方》单用黄芩为末,治崩中下血。《伤寒总病论》黄芩汤,治鼻衄、吐血、下血,及妇人漏下血不止。《瑞竹堂经验方》芩心丸,治妇人49岁以后,天癸却行,或过多不止。以上5方均是单味黄芩。黄芩所主的出血,除有烦热外,尚多血块。《经方例释》有黄连黄芩汤一方,治“暴赤白痢,如鹅鸭肝者,痛不可忍”。“如鹅鸭肝”就是指血块。著者经验,黄芩所主的出血,有吐血、衄血、崩漏、便血等,适用面较宽。不过,其血色多黯红,质黏稠或有血块,应是黄芩证的特点。

黄芩所治的下利,以热利为主。所谓热利,多为腹泻的同时,伴有身热烦躁,或便下脓血,或腹痛如绞,或肛门如灼,或见舌红唇红,或见脉滑数等。许多肠道、盆腔的感染及炎症多见此证对此,黄芩是首选之药。《伤寒论》黄芩汤是治疗热利的祖方,后世治疗腹痛下利的处方,大都从此方演变而来。

所谓热痞,即心下痞而伴有烦热或出血者。其人多唇舌红、口干腻,上消化道的炎症、溃疡等多见此证。治疗热痞,黄芩可加与黄连同用,《伤寒论》中凡治疗痞证的处方,大多如此配伍,如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附子泻心汤、泻心汤等。张仲景治疗心下痞,有黄连、黄芩、大黄等,然对心下痞而吐血衄血者,则非黄芩不可。如《伤寒论》中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连、大黄)仅用于心下痞,方中无黄芩,但(《金匮要略》治吐血衄血的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则非黄芩不可。目前临床上泻心疡可用于治疗各种出血,包括上消化道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包括脑外伤导致的颅内出血等,其中黄芩是必不可少的。

所谓热痹,为烦热而关节疼痛,《金匮要略》所谓的四肢烦热。患者多见关节肿痛入夜尤甚,并见晨僵、盗汗、小便黄短等。所以,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等免疫系统疾病,可以使用黄芩,方如小柴胡汤等。

张仲景应用黄芩,随配伍的不同而其主治范围发生变化。同样用于止血,黄芩、黄连、大黄用于治疗心下痞而吐血衄血,黄芩、生地、阿胶用于便血及子宫出血,其部位有上下的不同。同样用于止利,黄芩、黄连、葛根、甘草用于脉促而利不止,黄芩、黄连、阿胶、白芍用于腹痛而便血,其病种是泄泻和痢疾的不同。同样用于治疗烦热,黄芩、黄连、甘草用于治疗心下痞的烦热,黄芩、柴胡、甘草则用于治疗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的烦热,两者有内外之别。

著者经验,凡适用于黄芩者,其人亦必肌肉坚紧,面红唇深红,舌质坚老,脉象滑数。如女性必见月经色黯红黏稠,并有血块,可以此鉴别。

常用配方

(1)黄芩15g,芍药10g,甘草10g,大枣12枚(《伤寒论》黄芩汤)

应用:腹痛、大便黏液脓血为特征的疾病,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炎、结肠癌、宫颈癌等。也可用于治疗痛经而伴有月经量多、色黯红而有血块者。腹痛如绞,舌质红者,最为有效。

(2)黄苓5g,黄连5g,大黄10g(《金匮要略》泻心汤)

应用:参见“黄连”条下。

文献摘录

《本经疏证》:“黄芩主诸热,黄疸肠游泄利逐水,仲景用黄芩有三耦焉。气分热结者,与柴胡为耦(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血分热结者,与芍药为耦(桂枝柴胡汤、黄芩汤、大柴胡汤、黄连阿胶汤、鳖甲煎丸、大黄?虫丸、奔豚汤、王不留行散、当归散);湿热阻中者,与黄连为耦……盖《伤寒》《金匮》两书,仅有腹痛去黄芩之以文,大率黄芩所治之小腹绞痛,必烦热,必口渴,必小便有异于常,舍此则非所宜矣。

《药征》:“黄芩治心下痞也,旁治胸胁满、呕吐、下利也。世医笃信本草,以芩、连为寒药,其畏之也如虎狼焉,不思之甚矣。张仲景用黄芩也,治心下痞而已,无有他能。故心下痞,而呕吐下利,则用之即治矣。”

|文章摘自《张仲景50味药证》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转载不当,随时联系删除

我知道你在看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vliw.com//mjcczl/1397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