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脊柱炎专科治疗医院 >> 脊柱炎医院 >> 君领天下之细说乌蛸蛇
乌梢蛇俗称乌蛇、乌风蛇,为游蛇科乌梢蛇属体形较大的无毒蛇,广泛分布于中国,国外未见报道。生活在丘陵地带,狭食性蛇类,以蛙类(主食)、蜥蜴、鱼类、鼠类等为食。由于栖息地破坏及人类大量捕杀,目前野外生存数量大减,应予保护。乌梢蛇可入药。
乌梢蛇皮还是京胡与京二胡的专属用皮。具有黑如缎白如线的美感。现在逐步兴起仿生皮。以减少对蛇的捕杀。
形态特征
体全长可达2.5m以上。体背绿褐或棕黑色及棕褐色;背部正中有一条黄色的纵纹;体侧各有两条黑色纵纹,至少在前段明显(成年个体),至体后部消失(有的个体是通身墨绿色的,有的前半身看上去是黄色,后半身是黑色)。次成体通身纵纹明显。头颈区别显著;吻鳞自头背可见,宽大于高;鼻间鳞为前额鳞长的2/3;顶鳞后有两枚稍大的鳞片;上唇鳞8,第七枚最大;下唇鳞8~10;背鳞鳞行成偶数16-16-14,中央2~4行起强棱,腹鳞雄~,雌~;肛鳞二分;尾下鳞雄95~对,雌98~对。
乌梢蛇人称乌蛇、乌梢鞭、一溜黑、乌药蛇等。成蛇体躯长达到2米,背面颜色由绿褐、棕褐到黑褐,也可分为黄乌梢、青乌梢和黑乌梢,有两条黑线纵贯全身,此黑线在成年蛇的身体部逐渐隐色。
李时珍《本草纲目》对其食用和药用价值作过详尽的说明。
在当时社会,乌梢蛇以其独有的食、药、保健疗效,再一次被人们认识。
传统的中药中的乌蛇即为本蛇的干品,皮可独立炮制“乌蛇酒”或“乌蛇胆酒”,
此蛇长势快适应性强、抗病力高、市场畅销、很适宜人工养殖,母蛇每次产卵7-30枚,孵化期为45-50天。
生活习性
生活在中国东部中部东南部和西南的海拔m以下中低山地带平原、丘陵地带或低山地区。垂直分布范围:海拔50~m。常在农田(高举头部警视四周)或沿着水田内侧的田埂下爬行、菜地、河沟附近。有时也在山道边上的草丛旁晒太阳、在村落中发现(山区房屋边的竹林)。行动迅速,反应敏捷,善于逃跑。性温顺,不咬人(和很多蛇类一样,只有在逼急或被你捉到时过度惊吓时不得已咬人)。以蛙类(主食)、蜥蜴、鱼类、鼠类等为食(狭食性蛇类)。7-8月间产卵,每产7-14枚。在中国分布较广福建等;在云南仅在滇东北和滇东地区有分布。野外生存数量大减(栖息地破坏、大量捕杀),应予保护。根据统计,乌梢蛇母蛇在公母比例中占51%,受精卵占产卵数的91.4%,自然孵化率64.6%,自然成活率30%。
药用价值
《中国药典》
拉丁文名:ZAOCYS
别名:乌蛇、乌花蛇、剑脊蛇、黑风蛇、黄风蛇、剑脊乌梢蛇、南蛇。
药物基源:该品为脊索动物门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dhumnades(Cantor)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产地:主产于我国南方的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其次安徽、河南的南部也有分布,但产量很少。
药材性状
品呈圆盘状,盘径约16cm。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头盘在中间,扁圆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泽该。上唇鳞8枚,第4、5枚入眶,颊鳞1枚,眼前下鳞1枚,较小,眼后鳞2枚。脊部高耸成屋脊状,俗称剑脊。
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
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剥皮者仅留头尾之皮鳞,中段较光滑。气腥,味淡。
性味归经
甘,平。归肝经。
功能主治
祛风,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
乌梢蛇知识介绍
乌梢蛇补充信息: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乌梢蛇、乌梢蛇肉、酒乌梢蛇。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乌梢蛇适合人群:血虚生风者慎服。
乌梢蛇食疗作用
乌梢蛇味甘,性平;归肝、脾经;善行走窜
具有祛风湿,通经络,熄风止痉,止痒解毒的功效
主治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小儿惊风,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
乌梢蛇做法指导
1.该品忌犯铁器。
2.凡痹症日久,偏寒者,可与麻黄、桂枝、附子、威灵仙等相伍。
3.凡小儿惊风或破伤中风,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者,可与蜈蚣、白花蛇等配伍。
4.凡风疹瘙痒者,可与荆芥、蝉蜕、白蒺藜、地肤子等配伍。
食疗价值
1,乌蛇酒:乌梢蛇适量,白酒适量,以能淹过蛇体为度,浸泡10~15日。每日服10ml,一日2次。据《朝野佥》载:“商州有人患大麻风,家人恶之。山中为起茅屋,有乌蛇堕酒器中,病人不知,饮酒渐瘥。罂底见有蛇骨,始知其由。”今以乌蛇制成蛇酒服,防治麻风病,取其祛风湿,通经络,解毒;酒还可起到行血脉、行药势的作用。本方也可用来治疗风湿痹痛。
2,三蛇酒:乌梢蛇、眼镜蛇、蝮蛇各等分。白酒适量,浸泡10~15日。每次服25~50ml,每日2次。眼镜蛇、蝮蛇均为有毒蛇,祛风湿、通经络作用较强,乌梢蛇与二者同用,其效尤佳。用于风湿痹痛或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性脊柱炎等。
3,乌蛇汤药物组成:乌蛇(酒浸,去皮骨,炙)1两,藁本(去苗土)1两,防风(去叉)1两,芍药1两,羌活(去芦头)1两,芎?1两半,细辛(去苗叶)半两。乌梢蛇有祛风除湿和解毒作用,对于荨麻疹、湿疹脓疮也有一定预防或治疗效果。本方和以煮作汤羹,尤宜于食用。
4,定命散:乌梢蛇、白花蛇各60g,蜈蚣2条。共研为细末,每次服10g,温酒调服。
源于《圣济总录》。白花蛇和蜈蚣均有较强的祛风定惊、攻毒的作用,乌梢蛇与二者同用可协同奏效。温酒调服,可增强辛散祛风的力量。用于破伤风,风毒内浸,项强直,身体强直。
5、红花乌梢蛇酒
原料:红花15克,乌梢蛇1条,白酒克。
做法:乌梢蛇活杀,去内脏,置瓶中,加红花、白酒,密封2月。
用法:分次食用,每日2次,每次15~20克。
功效:祛风寒,活血止痛。主治风寒湿型腰肌劳损。红花活血化瘀,乌梢蛇祛风湿,强筋骨。
6、乌梢蛇炖鸡
原料:乌梢蛇1条鸡1只
调料:料酒10克姜5克葱10克盐3克鸡精3克鸡油30克胡椒粉3克
制作:
1.将乌梢蛇宰杀后,去头、尾、皮及肠杂,洗净,切3厘米长的段;姜切片,葱切段;鸡宰杀后,去毛、内肚及爪。
2.将乌梢蛇肉、鸡、姜、葱、料酒同放炖锅内,加水毫升,置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炖煮35分钟,加入盐、鸡精、鸡油、胡椒粉即成。
功效:祛风湿,养阴退热。适用于风湿疼痛,骨蒸赢瘦,消渴,脾虚,骨泄,崩中,带下等症。[3]
7、乌梢蛇炖排骨
原料:乌梢蛇1条,猪排骨克
调料:料酒10克,姜5克,葱10克,盐3克,鸡精3克,鸡油30克,胡椒粉3克
制作:
1.将乌梢蛇宰杀后,去皮、头、尾及肠杂,洗净;猪排骨洗净,剁成4厘米长的段;姜拍松,葱切段。
2.将乌梢蛇肉、排骨、姜、葱、料酒同放锅内,加水毫升,置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炖煮35分钟,加入盐、鸡精、鸡泊、胡椒粉即成。
功效:祛风湿,补气血。适用于风湿肿痛,热病伤津,消渴,服瘦,便秘等症。
8、乌梢蛇炖狗肉
原料:乌梢蛇1条,狗肉克
调料:料酒10克,姜5克,葱10克,盐3克,鸡精3克,鸡油30克,胡椒粉3克
制作:
1.将乌梢蛇宰杀后,去皮、头、尾及肠杂,洗净,切4厘米长的段;狗肉反复冲洗干净,切4厘米见方的块;姜拍松,葱切段。
2.将乌梢蛇肉、狗肉、姜、葱、料酒同放锅内,加水毫升,置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炖煮35分钟,加入盐、鸡精、鸡油、胡椒粉即成。
功效:法风湿,温肾阳。适用于风湿疼痛,脾肾气虚,胸腹胀满,腰膝软弱等症。
用法用量
煎汤内服9-12g,研末2-3g。也可泡酒。
用法推荐
(1)煎汤医师处方用量9~12g。
(2)乌梢蛇1条。将蛇置适量菜油内浸15日以上,愈久愈佳,取蛇油外涂患处。用于牛皮癣。
(3)乌梢蛇头数个。焙干,研为细末,用香油调成糊状,涂患处,1日2~3次。用于脱骨疽(坏死性脉管炎)。
(4)乌梢蛇15g、僵蚕9g、地龙9g、黄蜡60g。先将前3味药共研为细末,再用黄蜡制丸,共做5丸,1次服1丸,温开水送服。用于肺脓肿。
(5)乌梢蛇1条、赤链蛇1条、蝮蛇1条、虎杖g、锦鸡儿根g。将上药泡入1g白酒中,10天后服药酒,每次30mL,1日2次。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锦鸡儿又名土黄芪,为豆科植物锦鸡儿的根)。
(6)乌梢蛇20g、青竹标15g、透骨草15g、乌龙过江20g、四块瓦20g。将上药泡入g白酒中,半月后服药酒,每次5mL,1日2次。用于风湿性肢体麻木(青竹标为天南星科植物下延崖角藤的根茎;乌龙过江为菊科植物美形金钮扣的全草;透骨草为杜鹃花科植物云南白珠树的茎叶;四块瓦为报春花科植物重楼排草的全草)。
(7)乌梢蛇1条、黄鼠狼1只。共泡入g白酒中,半月后服药酒,每次10mL,1日1次。用于风湿性腰痛。
(8)活乌梢蛇1条。先将其置清水中养3天以后,漂洗干净,再置入3倍量白酒中浸泡半月,取药酒内服,每次10mL,1日2次。用于风湿痹痛。
(9)乌梢蛇1条、白酒g,泡7天后服,每次一小杯,每日2次。用于风湿痹痛,关节屈伸不利,半身不遂。
(10)乌梢蛇g、大白花蛇20g、脆蛇10g、生地50g、冰糖g、白酒10kg。3种蛇均去头部,用酒洗润切成短节干燥;生地洗净泥沙切成碎块;冰糖置锅中,加入适量水置火上加热溶化,待糖汁成黄色时,趁热用一层纱布过滤去渣;白酒装入酒坛,3蛇、生地直接倒入酒中,加盖密闭,每天搅拌1次,10~15天后开坛过滤,加入冰糖汁充分拌匀后再过滤1次即可服用。用于祛风湿,通经络,散淤肿,定惊搐。
(11)乌梢蛇15g、伸筋草15g、舒筋草15g、软筋草15g、大血藤15g、小血藤15g、油麻藤15g、破骨风15g、老鹳草15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用。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舒筋草为石松科植物石子藤石松的全草;软筋草即玉带草为百合科植物吉祥草的全草;油麻藤为豆科植物常绿油麻藤的根及茎叶;破骨风为木犀科植物破骨风的根及茎;大血藤为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的藤;小血藤为木兰科植物铁箍散的根)。
(12)乌梢蛇粉4.5g、金银花藤30g、蒲公英30g、络石藤30g、苍耳草30g、两面针30g、竹黄9g、当归9g、伸筋草15g。后8味药水煎取汁,每日1剂,分3次冲乌梢蛇粉服用。用于风湿性关节炎。
(13)乌梢蛇60g、制附子30g、麦冬30g、蜈蚣20g、制半夏12g、全蝎12g、制南星60g、白矾60g、僵蚕90g、朱砂10g。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20丸,1日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癫痫。
(14)乌梢蛇3g、水牛角6g、僵蚕6g、制南星3g、制半夏3g、制白附子3g、全蝎3g、明矾3g、雄黄2.4g、朱砂2.4g。先将朱砂研为细粉备用,再将余药共研末,制成糊丸,上朱砂衣,每次3g,1日2次,温开水冲服。用于癫痫。
(15)乌梢蛇1.5g、蜈蚣1.5g、全蝎1.5g。共研细粉,每晚睡前用温开水1次送服。用于皮肤瘙痒。
(16)乌梢蛇(制)10g、生姜3片。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于盗汗,淋漓不止。
(17)乌梢蛇(酒浸炒焦)10g、鸡蛋2个。将乌梢蛇研为细面,与鸡蛋共炒熟食之。用于瘰疬。
(18)乌梢蛇适量。焙干,研为细末,再加入冰片少许,用香油调成糊,外涂伤面。用于烧伤。
(19)乌梢蛇30g、蜈蚣10g。共研为细末,1次4g,1日2次,黄酒送服,连服2周。用于牛皮癣。
贮藏条件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鉴别方法
功效与白花蛇相近而药力较弱。
炮制真假乌梢蛇鉴别
炮制后的蛇体多呈圆盘状,盘径13~16厘米,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细鳞。背部高耸,俗称“剑脊”。背鳞行数为偶数。头扁圆、似龟头,与颈部区分明显。口内有多数刺状牙齿。眼大但不塌陷而有光泽。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内面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尾部渐细而长,气腥,味淡。质坚硬。以头尾齐全,皮黑肉黄,质地坚实为佳。
常见伪品
灰鼠蛇:呈盘状,头颈部与蛇身为棕色,上唇鳞8片,下唇鳞2~3片,背鳞行数为奇数,平滑,尾短。
王锦蛇:呈盘状,头背部鳞中央呈黄色、边缘具黑色斑纹,蛇体背部黄色横纹,上唇鳞8片,鳞缘具黑斑,背鳞行数为奇数,体后尾具有黑色纵线纹,尾稍长。
滑鼠蛇:呈盘状,颈部与蛇身为棕色,上唇鳞8片,背鳞行数为奇数,平滑,尾短。
黑眉锦蛇:蛇体背部灰棕色,具有黑色斑纹,头侧眼后具黑眉线,上唇鳞9片,颊鳞1片,背鳞行数为奇数,体后有4条长纹伸至尾端,尾稍长。
玉斑锦蛇:呈盘状,头背部具大块黑色斑纹,蛇体背部中央有一行黑色菱形斑,上唇鳞7片,颊鳞1片或缺,背鳞行数为奇数,背部鳞片平滑,尾粗短。
赤链蛇:呈盘状,头背部鳞缘具红色斑纹,蛇体背部黑色,具有60以上狭窄横斑,上唇鳞8片,颊鳞1片入眶,背鳞行数为奇数,头顶棕黑色,鳞缘红色,颅顶鳞有黑纹,左右斜向颈侧呈“人”字形,蛇头短而扁平,眼多下陷。尾部渐细。
红点锦蛇:呈盘状,头背部具有不规则的倒“V形黑斑纹,蛇体背侧具黑色纵线纹,上唇鳞7片,颊鳞1片,背鳞红棕色,密缀黑色方斑,尾下正中线为黑棕色,两侧呈乳白色。
主要成分
主含蛋白质和脂肪. 药理作用:实验证明:蛇血清(包括乌梢蛇、松花蛇及五步蛇血清)对小白鼠次全致死量或二倍致死量五步蛇毒的注入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注射五步蛇毒的小白鼠给予蛇血清后,可使其凝血时间正常;每毫升五步蛇血清可灭活五步蛇毒5毫克;注射后10分钟再注射蛇血清,对小白鼠亦有保护作用。
白癜风照片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