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年的前苏联著名作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22岁就患了一种怪病,历经9次手术未能治愈,最终导致他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终年仅32岁。那么这是一种什么疾病呢?不仅难以治愈,且危害大?该病在当时被称为:别捷列夫病,也就是现代医学上的“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古代中国及西方国家对该类疾病都有记载上世纪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医学家在多年前古埃及人骨骼标本中发现,该标本“从第4颈椎至尾椎的所有椎体全部融合连接成一块骨骼”,判断该标本生前曾患有强直性脊柱炎,这也是目前为止,最早可以考证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年前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这样描述一种疾病“患病者有骶骨、脊椎、颈椎部疼痛,且出现脊柱不能自由活动迹象”,这些症状与现在医学意义上的强直性脊柱炎十分相似。

年前

我国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这样介绍强直性脊柱炎“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首次提到了强直性脊柱炎为“肾痹”,主要侵犯“脊”。

明末

翰林王肯堂所著的《证治准绳》记载了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症状表现:“凡人之腰痛,皆脊梁处作痛,此实督脉主之……肾虚者,其督脉必虚,是以腰疼。”

强直性脊柱炎概念从模糊到清晰。源于现代西方医学发展

年,俄国人Btchterev第一次对该病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主要以臀部以上大关节疼痛、损伤为主,患者表现为浑身疼痛、关节僵硬”。

年、年,另外两个俄国人Strumpell及Marie,由于对该病研究比较深入,强直性脊柱炎以二人的名称,分别被命名为:别捷列夫病、马一施二氏病。

20世纪30年代,西方医学界开始使用放射学检查来记录该病,几乎所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都存在X线骶髂关节炎。从此,X线骶髂关节炎成为强直性脊柱炎诊断的必要条件。

20世纪60年代,随着类风湿因子的发现,关节炎性病变才有“血清阳性和阴性”之分。这一区分,将强直性脊柱炎从类风湿关节炎中分离出来,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国际抗风湿联盟正式将这类“类风湿因子阴性的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称之为强直性脊柱炎,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将该病作为一个单独病种来命名,这也开启了强直性脊柱炎研究与诊疗的全新之旅。

同年,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正式出台(罗马会议)。强直性脊柱炎这一名称,正式被当代中西方医学界所认可世纪70年代,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抗原的发现,为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做出了重要贡献,HLA-B27检测成为诊断该病的重要标准之一,一直延续至今。2

年,在我国第一次风湿病专题学术会议上,医学专家们肯定了强直性脊柱炎这一国际统一的命名。自此,停用50年代的“类风湿脊柱炎”和“中枢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诊断名称,将其归类于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之中。至此,我国强直性脊柱炎单病种研究开始起步。

年,在纽约会议上,具有现代医学意义上的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诊断标准出台(修订的纽约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这也是迄今为止,各国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使用最多、最权威的诊断标准。4

年,在全国AS研讨会上,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国标”。

我国强直性脊柱炎专利技术诞生年

强直联合专家组提出:小分子活性肽对于导致强直性脊柱炎疼痛、僵直根源的“无菌性炎症”具有清除作用,并发表于《中国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联合专家组研究表明,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机理是由于患者因遗传、外伤、感染等因素导致T细胞Th1/Th2失衡引起的免疫系统紊乱所致。最终结论:AS的病变主要是由T细胞所致的免疫功能紊乱

在我国第一部强直诊疗指南“强直性脊柱炎诊治指南”发布大会上,医学专家正式将“小分子活性肽技术”命名为“小分子微创技术”;

小分子微创技术荣获CCTV《名家访谈》专题报道,并被人民网、凤凰网、《健康报》等权威媒体转载;

小分子微创技术获得国家专利,专利号:100787991;

温馨提示

中华强直性脊柱炎研究总会提醒广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万不可病急乱投医,不可轻信浮夸疗效、技术没有认证等宣传,理性就诊、多方考证,避免上当受骗。

更多精彩,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总共多少钱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手术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hvliw.com//mjccjc/1018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