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给这些故事一些标签,绕不开的是“非遗扶贫”、“自强不息”、“努力勇敢”。但对于故事里的人来说,意义并不止步于此。这些故事,关乎一群在生活中遭遇重大打击的人,在政策帮扶和个体努力之下,依靠自己的双手,实现稳定增收;并且在探索和追问之中,找到个体价值、发现人生意义。

而对于更多的人来说,这些故事更明显地体现出:在走向小康的路上,没有一个人会被放弃。

01一个关于坚强的注脚

针头在布里钻来钻去。“从这里穿进去,就有4个角了,就把它立起来了,就等于是个四个角的粽子了,连连高中(粽)。”话音落完,线一收,剪刀一夹,一个四角粽子做完了。

带着针的手游刃有余地在布和线之间穿梭,它们属于做了几十年手工的王振霞。在这个64岁的女人身上,不同的标签汇聚,总结出她人生里的热爱、荣誉和痛苦。

最广为人知的标签是“省级0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香包传承人”。这个标签背后深藏的热爱可以追溯到61年前。

3岁的时候,她就跟在母亲和外婆身边看针线活。徐州四道街的老巷口,大人拿着筐在一起做针线,别的小孩在一边跑闹,她从来不,就跟在大人身边看,她感觉“自己一看就知道”。

后来,母亲教她更多的花样,她开始会做五毒,先是绣在肚兜上,给小孩儿穿,然后是做香包。每到端午节,左邻右舍都会喊她:“毛丫头,给俺做个香包吧?”

初中毕业后,王振霞从事服装设计工作。直到年,情况发生了改变。下岗、贫困,各种打击接踵而至。不久后,王振霞还发现,自己患了癌症,更让人绝望的是,这是双乳肿瘤。

比疾病更迫切的是贫困。事实上在,在贫困的压力下,她选择忽视疾病,暂不就医,为了减轻家庭经济压力,她决定重拾旧技能,开始自己摸索着做布艺香包。

年的初夏,王振霞在家做了70多个五毒香包和襁褓娃娃。做好后,刚好赶上五毒庙会,没想到,大受欢迎,不一会儿全都卖完了。

这次的热销让王振霞看到了希望。从此,她正式把手工活作为自己的谋生之路。

手工香包和生活愈来愈深地融合在一起。年,王振霞花了8个月,创作出一卷20组,每组5人的百子图。在这幅长2.60米、宽0.21米的长卷上,个儿童各自嬉戏:跳绳、过年放鞭炮、下棋、拔箩卜、倒立、打斗、叠罗汉......做完这组图,王振霞松下了提了8个月的心,去做了乳腺癌手术。

图为百子图片段

第二个标签由此紧贴:“乳腺癌中期患者”,以及由此而来的“残疾人”标签。

王振霞很少提起那段确实存在过的低迷期,后来,她更多地提到,手工是怎样滋养人的。

现在的王振霞,看不出多少疾病的痕迹,事实上,她开朗得不像一个受过打击的人,准确地说,是一个困厄打不倒的人。乐观从细枝末节的地方跳出来:眼睛、嘴角、上扬的语调,甚至快速的说话节奏,她的作品也越来越多:《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等作品中的人物布艺作品;党旗、反腐倡廉的系列作品、一带一路相关作品......

图为一带一路相关作品

年,王振霞成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每周开设香包制作、丝网花、串珠手工艺品制作等技能培训。年,王振霞工作室被评为省级省级来料加工示范基地,王振霞的工作室里,也走出了其他的非遗物质传承人,而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的残疾人。

02把光散出去

刘义是今年年初跟着王振霞学习做香包的。

图为刘义跟着王振霞做香包

他今年43岁,20多年前,他遭遇了一场摔伤,股骨头坏死,变成了肢体三级残疾。受疾病影响,他不能剧烈活动,20多年来,他做过很多职业,但没有一个是长久的。

今年年初,他通过残联,来到了王振霞的工作室。做香包不需要活动,他学了2个多月,已经能做粽子、纸鹤等小物件。现在,他一天能做20多个粽子香包。

今年6月份,在接受过残联组织的相关培训后,刘义开了一家自己的淘宝店。

在徐州的65万残疾人口里,在就业年龄段的有12万。江苏省各级残联组织在历届的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看到了残疾人具有的相对独特的优势,因此加大了对残疾人手工艺类非遗项目的培训力度,帮助残疾人实现脱贫增收。

19年11月,徐州市鼓楼区残联成立了一个调配中心,帮助残疾人之家的兄弟姐妹们销售他们生产的手工艺品和产品。他们利用新媒体,开设了一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hvliw.com//mjcczl/1401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