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脊柱炎专科治疗医院 >> 脊柱炎医院 >> 北京康骨堂颈腰椎康复中心
-11-12北京康骨堂颈腰椎康复中心
1、骨质疏松症
关闭1、骨质疏松症
(1)全身都可有疼痛,以腰背痛最多见,早期保持一个固定姿势时间较长后则会引起腰背痛,活动后缓解,后期常为持续性疼痛;负重后症状加重。
(2)外形上可见到驼背、身高逐渐缩短,晚上睡觉时常有下股抽搐。
(3)轻微外伤即可造成骨折,常见的部位有腕部、髋部、胸腰椎椎体等。
2、急性腰扭伤
(1)多有搬运重物、腰部突然旋转、突然失足踏空等扭伤史,甚至剧烈的咳嗽、打喷嚏也会引起腰扭伤。
(2)扭伤后即有腰痛,也可过1~2天后再发作;腰痛程度有轻有重,轻者仅有腰痛,而腰部活动、站起坐下、行走尚可;重者疼痛如刀割样或撕裂样,呼吸等轻微动作也会使疼痛加剧,腰部活动明显受限,甚至不能直腰站立。
(3)少部分患者可有放射痛,但多在臀部、大腿后侧或根部前内侧,不会超过膝部。
(4)虽然疼痛剧烈,但均比较局限,患者常可明确指出疼痛的部位,局部肌肉可有明显的痉挛,典型者用手触之如粗条状。
3、强直性脊柱炎
(l)多见于青壮年,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2)症状多从腰骶部开始,以腰骶部酸痛、僵硬感为特点,感觉不灵活,不能久坐久站,活动后反而症状减轻,腰部活动度逐渐减小直至消失。
(3)酸痛僵硬感逐渐向上发展,累及胸椎时可有胸闷、呼吸不畅,胸廓扩张受限,严重的可见驼背畸形;最后发展到颈椎,整个脊柱强直并弯曲畸形,甚至下颏与胸部相贴,使双眼无法正视前方而仅能看到脚下的地面,此时疼痛可完全消失。
4、腰肌劳损
(1)大多无明显急性外伤史,往往慢性发病,但既往可有重体力劳动史、长期弯腰工作史或腰扭伤史。
(2)腰部酸痛或胀痛,症状时轻时重,休息后好转,劳累后加重;不能久坐久站,需经常变换姿势,睡觉时喜用小枕垫于腰部而觉舒服。
5、腰椎骨质增生症
(1)腰不是很明显,以酸胀、僵硬感为主,并喜欢捶腰,捶后自觉舒服。
(2)腰部症状以早上起床时明显,而活动后减轻,到傍晚时分又会加重;过度劳累、坐姿不良、坐位过久、睡沙发软床后症状加重,休息后可以减轻。
(3)一般没有下肢放射痛,医生检查腰椎叩痛时,病人多称叩击后舒适。
6、腰椎管狭窄症
(1)间歇性跛行:这是指当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会出现腰痛不适,下肢酸胀、疼痛、无力、麻木等,而当患者下蹲或平卧一些时间后,疼痛会逐渐甚至完全消失,而再行走后又会重复上述情况,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行走的距离会越来越短;而这部分病人在骑自行车时可没有或仅有很轻的症状。
(2)腰腿痛: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表现类似,但程度可稍轻,另外腹内压增高对症状的加重不是很明显。
(3)病人述说的症状很多,而医生临床体格检查的阳性体征很少,这种矛盾是腰椎管狭窄症的一大特点。
7、腰椎滑脱
(1)腰椎滑脱有许多类型,因此要明确病史,如交通事故等较严重外伤易造成腰椎滑脱,同时还可合并骨折;原有腰椎手术史,如果手术的范围较广,椎板切除较多,则易造成腰椎滑脱。
(2)一般为慢性的腰部隐痛,常有酸胀、沉重、乏力感,时轻时重,同一姿势不能保持过久;平时症状较轻,但当活动增多或劳累时则症状明显加重,休息后可缓解,往往间歇性发作。
(3)有的以腰椎管狭窄症的表现为主,如间歇性跛行,腰腿痛等。
8、腰椎间盘突出症
(1)间歇性跛行:这是指当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会出现腰痛不适,下肢放射痛程度加剧,而当患者下蹲或平卧一些时间后,疼痛会逐渐甚至完全消失,而再行走后又会出现类似情况,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行走的距离会越来越短。这个现象在腰椎管狭窄症中表现更为突出。
(2)腰腿痛:以持续性腰部钝痛多见,大多先出现腰痛,过一段时间后即出现腿痛,也可两者同时并见;平卧位减轻,端坐、站立或向前弯腰则加剧;腹内压增高时症状加重,如咳嗽、打喷嚏、大便用力,甚至大笑、大叫、大哭的时候也会加重疼痛,最严重者只能弯腰、屈髓屈膝,像虾一样趴在床上才能稍微缓解疼痛;腿痛主要是指放射痛,一侧或两侧都可有,一般起始于臀部,沿大腿后侧、小腿后侧至足底或足背外侧或脚趾;疼痛性质多为“吊筋感”、麻痛、胀痛、烧灼痛等。
(3)股体麻木:患病时间较长后,常有主观麻木感,多局限于小腿、足背外侧、足跟、足底,可与腰痛并见,少部分可仅有麻木而没有腰痛。
(4)下肢发凉:有少部分病人会出现小腿、足或整个下肢发凉、怕冷,两下肢对冷热的感觉有异常,如冬天洗脚时,一只脚觉得冷,而另一只脚觉得热。
(5)马尾综合症:有些严重的或特别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可出现会阴部麻木、刺痛,大小便功能和性功能障碍等马尾神经受损的表现。
(6)肌肉瘫痪:病程长后会出现肌肉瘫痪,表现为自觉大腿或小腿变细,下股无力,某些动作不能完成,如脚趾、脚背不能翘起,严重者足下垂,行走拖步。
9、腰椎压缩性骨折
(l)大多有臀部着地受伤史,也有些老年患者由于骨质疏松严重,仅轻度的外伤,如乘车颠簸、平地滑倒,甚至弯腰剧烈咳嗽也会引起骨折。
(2)一般疼痛剧烈而且固定,患者常有被动体位而不愿做其他任何活动;但有些老年患者由于感觉比较迟钝,可自述疼痛不明显,但当医生叩到骨折部位时会有明显疼痛。
(3)大多患者多会有腹胀,且3~5天后才会解下大便(有脊髓神经损伤者除外)。
10、腰椎肿瘤
(1)椎管内肿瘤:如果是侵及圆锥部分的肿瘤,一般疼痛不是很明显,主要是下肢运动和功能障碍,呈进行性加重,大小便障碍等;如果侵及马尾部位,则以早期疼痛为明显表现,并逐步发展为持续性疼痛,任何可增加椎管内压力的因素均可使疼痛加剧,小腿软弱无力,臀部以肛门为中心的马鞍区感觉障碍,逐步出现大小便障碍。
(2)椎体肿瘤:包括很多类型,如骨巨细胞瘤、血管瘤、骨样骨瘤、骨髓瘤、脊索瘤、动脉瘤样骨囊肿、嗜酸性肉芽肿等;转移性肿瘤等等。其具体表现在“常见腰椎病的中医辨证论治”中详细讲述。
一、姿势的改变
椎间盘突出较轻的患者,在体态行动方面常没有明显异常,仅仅是感到程度不同的疼痛或酸困无力等不适而已。但突出较重者则可引起脊柱外形改变和肢体的功能异常。这种改变尤以腰椎间盘突出更为明显,出现蹶臂、弯腰、躯干歪斜、迈步受限或跛行等病理性体态。
二、脊柱改变
在正常情况下,颈椎和腰椎都有一定弧度的生理前凸,但在退行性变的基础上发生椎间盘突出时,则出现生理屈曲度减小或变直,颈椎可出现后凸变形,腰椎在轴线平直的同时常合并有侧弯。这是由于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压迫神经根引起疼痛,患者必须本能地采取一些有利于减轻对神经根压迫,降低神经根被推挤或牵拉的张力,以缓解疼痛的自我保护性体位的结果。脊柱的生理性前凸消失,使轴线变直,可使椎间隙的后部增宽,减弱对椎间盘的挤压力;也可使后纵韧带的张力增高,阻止椎间盘组织过多地向椎管内疝出和使髓核向椎间隙内部分还纳;椎轴平直还可使黄韧带张力增高。这些变化都可起到增大椎管容积,以减轻神经根受压程度,缓解疼痛症状的作用。
引起脊柱侧弯的机制同脊柱平直一样,也是为了改变突出椎间盘与相邻神经根的紧密关系,一般情况下,突出椎间盘位于神经根的内下方,即腋部时,脊柱弯向患侧而凸向健侧。反之,如果经突出椎间盘位于神经根的外上方,即肩部时,脊柱则弯向健侧而凸向患侧,这样可减轻椎间盘参对神经根的挤压程度,降低神经根的张力,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三、脊柱活动受限
约90%以上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脊柱活动不同程度受限,站立、行走、后伸、负重等向各个方向的活动都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尤以后伸时受限更为明显。这是因为前屈时使后纵韧带紧张度提高、椎间隙的后部增宽,突出髓核有一定程度的前移神经根的压迫有所减轻。但后伸时则相反,椎间隙的后部变窄,后纵韧带松弛,突出物后移,加重了对神经根的压迫刺激。
四、压痛及放射痛
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红83%在病变椎间隙的棘突旁有压痛,颈椎间盘突出可向上肢入射,腰椎间盘突出则向臀部及下肢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域放射。这对诊断及定位有重要意义。椎旁压痛是由于突出的椎间盘将神经根挤向黄韧带,若从椎旁施加压力于黄韧带时,神经根受到前挤后压而产生疼痛和放射痛。棘突旁局部疼痛是敏感性增高脊神经根受刺激所引起。
放射痛是前支神经纤维形成的臂丛神经和坐骨神经受到刺激所引起的,因为这些受激惹的神经都变得比较敏感,有时压迫坐骨神经的分支,也可引起疼痛。
五、肌肉萎缩
部分重度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常出现肌肉萎缩和肌办下降的改变。这一方面是由于神经根长期受到压迫引起下运动单位的损害所造成的神经营养性不良而继发的肌肉萎缩。加一方面是由于患者长期以减少患侧肢体运动来缓解疼痛而产生的废用性萎缩。肌肉萎缩主要见于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骶神经损害。
六、感觉减退
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除主观感觉到肢体或指(趾)麻木外,用针刺其受损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感觉时,痛觉反应亦较迟钝,有少数病人感觉减退区域较广泛,甚至与神经定位支配区不相符,这可能与中央型突出压迫颈髓或腰2以下硬功夫膜囊内多根马尾神经以及无菌性炎症扩散累及相邻神经纤维或交感神经有关颈椎间盘中央型突出症迫脊髓者,感觉障碍不仅反应在上肢,还可以出现下肢甚至躯干的感觉减退。
七、腱反射异常
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肌腱反射常出现减弱、消失或亢进等异常,如肱二头肌反射异常提示颈5神经受累;肱三头肌反射异常提示腰4神经受累;踝反射异常提示骶1神经受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