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17A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机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本文带你一探究竟!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脊柱关节病,好发于青壮年男性,主要表现为炎性腰背痛、关节痛和脊柱运动受限。虽然现阶段的治疗手段尚不能治愈AS,但随着治疗手段的革新与生物制剂的问世,许多AS患者在科学的治疗管理下,疾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可恢复正常生活。随着人们对AS发病机理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发现IL-17A在AS发病机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为此,我们特别邀医院刘钢教授、医院卢甲盟教授、医院陈智勇教授、医院王立教授、医院赵进军教授、医院王艳艳教授,围绕这一主题为读者分享他们的精彩观点。1IL-17A,AS发病机制中的关键效应因子AS好发于青壮年男性,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在关节部位的主要表现为炎性下腰背痛、外周关节炎以及附着点炎[1]。AS是一种多因素、多步骤的炎症性疾病,是患者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与其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从病理层面来说,AS的特征是在附着点和关节处的炎症反应导致病理性新骨形成以及进展性骶髂关节强直[2]。附着点炎是AS的特征性表现,与患者疼痛、晨僵、疲乏等症状紧密相关,对于AS的病理进展、疾病治疗也具有重要意义。新骨形成是AS相较于其他炎症性关节病所特有的病理特征,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研究显示,反复的炎症可导致附着点侵蚀、附近骨髓炎症、水肿乃至受累部位新骨形成、关节间隙消失,脊柱出现“强直”[3],这意味着新骨形成可能与炎症有关。但也有部分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发现,在强直性脊柱炎的自然进程中,炎症与新骨形成可能是两个独立的过程[4]。AS患者炎症消退后,已经开始的新骨形成仍可能继续发生[5-6]。由此可见,新骨形成还可通过炎症非依赖途径产生。图1脂肪沉积发生之后,抗炎治疗并不能延缓AS新骨形成来源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IL-17A是驱动AS慢性炎症的主要效应因子,可引发炎症、基质破坏、血管活化及骨质侵蚀、新骨形成等一系列相应的病理反应,其中炎症、骨质侵蚀与新骨形成与AS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一方面,IL-17A可作用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诱发炎症反应;另一方面,IL-17A还可作用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促进骨侵蚀和新骨形成;作用于软骨细胞驱动软骨损伤[7-14]。图2IL-17A参与AS发生发展的多个环节刘钢教授、卢甲盟和陈智勇教授视频2靶向直击关键因子,司库奇尤单抗丰富AS治疗选择AS的治疗目标主要为:控制疾病的症状和炎症程度、预防结构性损伤进展、保持患者的功能和社会参与、提高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15-16]。然而,现阶段AS的主要治疗药物的表现却往往不尽人意。NSAIDs的达标率和安全性令人堪忧;以TNFi为代表的生物制剂革新了AS的治疗格局,但也并非尽善尽美。在疗效方面,TNFi对AS影像学进展的抑制作用有限[17-20];在安全性方面,TNFi的结核发生风险不容忽视[21];疗效不佳或不良反应是患者停用TNFi的主要原因[22]。因此,寻求直击靶标、高应答率、安全的新药疗法是满足患者治疗需求的重要方向。随着人们对AS发病机理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IL-17A在AS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司库奇尤单抗通过对IL-17A特异性抑制和阻断,有效缓解AS临床症状[23-25]。图3司库奇尤单抗特异性抑制IL-17A,有效缓解AS临床症状腰背部疼痛是AS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而IL-17A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疼痛的发生。在免疫激活方面,IL-17A使局部炎性细胞浸润和炎性因子释放而介导炎性疼痛;在神经系统方面,IL-17A使外周伤害感受器增敏,激活脊髓背根神经元信号通路以作用于周围神经系统[26-28]。因此,靶向IL-17A可以从多层面调控疼痛。此外,司库奇尤单抗还可多层面调控AS的病理进程,抑制炎症和骨破坏。在AS动物模型中,IL-17A参与炎症反应及骨融合,是介导AS骨重塑的关键介质[12]。司库奇尤单抗可特异性阻断由适应性免疫的Th17细胞和固有免疫的γδT细胞等产生的IL-17A[23,24,29],控制附着点炎症反应,进而阻断炎症反应通路[29],缓解患者疼痛[27-28],抑制新骨形成[30],最大程度避免功能损伤,帮助患者实现更多获益。王立、赵进军和王艳艳教授视频3总结AS是一种以附着点炎和新骨形成为关键病理特征,多因素、多步骤的炎症性疾病。而IL-17A是驱动炎症的主要效应因子,参与AS中附着点炎的信号放大、骨侵蚀和新骨形成。IL-17A为AS的关键治疗靶点,其具体表现为:
靶向IL-17A可多层面调控AS的病理进程,抑制炎症和骨破坏;
靶向IL-17A,可从多个层面调控疼痛;
靶向IL-17A,可抑制新骨形成;
IL-17A处于细胞因子网络的更终端,靶向IL-17A起效可能更快、对正常自身免疫反应的影响较小。
日前,司库奇尤单抗已在国内获批AS适应症,将为国内AS患者带来新希望和新选择,助力AS患者疾病管理,造福广大AS患者。
参考文献:1.内科学(八年制第3版),王辰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WatadAetal.FrontImmunol.Nov16;9:.3.内科学(第9版),葛均波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4.DenisPoddubnyy,etal.CurrRheumatolRep()19:.梁惠英等,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5(8):-.6.MarinaN.Magrey,etal.CurrRheumatolRep()19:.LinA,etal.JImmunol.;:–.NestleF,etal.NEnglJMed.;:–.ResP,etal.PLoSOne.;5:e.CaiY,etal.Immunity.;35:1–.MiossecP,etal.NatRevDrugDiscov.;11:–.LoriesR,Melones1B.NatureMedicine-18:-.SmithJAColbertRA.ArthritisRheumatol.;66:–.MillarNL,etal.SciRep.;6:.SmolenJS,etal.AnnRheumDis;77:3–17.16.vanderHeijdeDetal.AnnRheumDis.Jun;76(6):-.17.Navarro-CompánV,etal.RMDOpen;3:e.RthritisRheum.October;65(10):–.BraunJ,etal.AnnRheumDis.,73(6):-13.20.JoachimSieper,etal.Lancet;:73–.ZhangZetal.BMJOpen.Mar22;7(3):e.GulyasKetal.,EurJHealthEcon()15(Suppl1):S93-S.KopfM,etal.NatRevDrugDiscov;9:–18;24.GarberK.NatBiotechnol;29:–66.25.MiossecP,etal.NEnglJMed.Aug27;(9),-.MoynesDMetal.BrainBehavImmun.Oct;41:1-9.27.BidadKetal.NatRevRheumatol.Jul;13(7):-.28.SunCetal.MolMedRep.Jan;15(1):89-96.29.PatelDD,etal.AnnRheumDis.;72(Suppl2),ii-23.30.KoendersMI,etal.DrugDesDevelTher.Jun24;-80.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MCC号CAS有效期-04-24,资料过期,视同作废。
-END-
爱我请给我好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hvliw.com//mjccwh/11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