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脊柱炎专科治疗医院 >> 脊柱炎诊断 >> 超长三伏天怎么过舒服
从7月17日开始,进入了夏季最热的“三伏天”。“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今年“三伏天”依旧属于40天的“加长版”,俗称“四伏天”,7月17日交“初伏”,7月27日交“中伏”,8月16日交“末伏”,8月26日“出伏”。初伏:7月17日-7月26日;中伏:7月27日-8月15日;末伏:8月16日-8月25日。在这40天中,由于气温较高,太阳辐射强,空气湿度大,人们会感到天气闷热难耐,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
怎样才能舒舒服服度过伏天呢?快来看看关于“三伏天”你应该知道的事。
做好六件事,舒服过伏天
1.谨防颈椎着凉。
天气热自然很多家庭都长时间开着空调,颈椎对着空调吹,周围的软组织会产生病变,形成肌肉和皮下组织的慢性炎症,造成颈部持续痉挛、后背酸痛等后果。建议室内空调温度不要低于25℃,肩背部不要直对着空调。如果温度不能自行调节,可以在肩上搭个披肩,晚上洗个热水澡。
2.喝水不宜过快。
由于气温高,身体缺水速度也会加快,很多人习惯大口大口地喝水。如果喝水太快,水分会快速进入血液,在肠内被吸收,使血液变稀、血量增加,心脏不好,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就会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心肌梗死。因此,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每次只喝-毫升,身体吸收得更好,也不能贪凉,10℃以上的温水对身体最好。
3.注意眼睛部位防晒。
在烈日下,眼睛是最脆弱的器官。专家提醒,眼睛喜凉怕热,不注意防晒,很容易提前老化,并引发各类眼疾。如果要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外出,最好戴上太阳镜、帽子或打遮阳伞。太阳镜颜色以茶色、淡绿色防紫外线效果最佳;可以多吃点养眼的食物,比如桂圆、山药、胡萝卜、红枣等;夏天细菌繁殖快,尽量少用手揉眼睛;流水洗脸,可减少眼睛疾病。
4.热水泡脚——祛湿邪。
很多人在进入伏天后,会感到四肢乏力、浑身酸困、汗出过多而黏腻不爽,有时候吃东西也感觉没有胃口,吃下去难以消化,整天肚子胀胀的。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推拿科副主任医师张世卿表示,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湿邪,而对付湿邪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用热水泡脚。
进入伏天后,大部分人就会把热水泡脚这个好习惯给忽略了。其实天气越热,湿邪越重,热水泡脚就显得更有必要。伏天阳气最盛,热水泡脚可以通过刺激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等足部的六条经络,起到健脾、除湿、通经、利水的作用。
对于大部分人,伏天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就可以。出现四肢乏力、发困、食欲减退的人,可以在热水中加上威灵仙(祛湿)20克、苍术(通经)15克、白术(健脾)15克,效果会更好。
5.空调开26℃最合适。
夏天患呼吸系统疾病的人越来越多,这与人们长时间呆在空调房内有关。鼻塞、流涕、头痛、失眠、内分泌失调等都是所谓的空调病的典型症状。空调致病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室内外温差过大,虽然人体有一定的体温调节能力,但这个能力是有极限的。从火热的室外一下子进入阴凉的室内,人体自身很难迅速调整,会产生一系列不适的反应,表现为头晕、易倦、全身不适、精神不振及免疫功能下降等。
专家建议,室内外温差不应太大,一般在8℃至10℃左右。夏天虽然可能出现38℃以上的高温天气,但是一天中大多数时间的温度在35℃以下,所以26℃左右的室内温度是比较合适的。而且一般开空调两三个小时后就应该开开窗户透透气,时间大约半个小时。
6.健康饮食莫贪凉。
夏天,冷饮、冰冻水果,吃起来那叫一个爽!但夏季也是肠道疾病的高发期,专家建议,这个季节少吃太凉的东西,尤其早晨起床时和晚上临睡前。为了及时给肠胃保暖,吃凉拌食物时,不妨加点姜或芥末,可以暖胃、杀菌。
“三伏天”
贴“三伏贴”莫跟风
17日正式入伏,医院和社区启动了冬病夏治“三伏贴”贴敷服务。专家提醒,“三伏贴”只适用于阳气不足、肺气虚弱、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的疾病,不能包治百病,患者不可盲目“跟贴”。
“三伏贴”指的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体现了中医学传统的“治未病”思想。简单说,“三伏天”是阳气最旺盛的时令,此时人体腠理疏松,皮毛开泄,通过药物与穴位、经络的双重作用可以祛除体内宿疾,以预防或减少秋冬季相关疾病急性发作或加重的次数。
1.冬病夏治只有敷贴吗?
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这是古时中医养生的场景,讲的是对于身体虚弱者来说,“三伏天”针灸、拔罐能起到与冬天吃补品一样的效果。可见,除了穴位贴敷,冬病夏治还有很多手段。在临床上,冬病夏治的方法以穴位贴敷(即“三伏贴”)最为普遍,此外还有针刺、艾灸、理疗、按摩、泡洗,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方法。其原理归结起来只有两条:一是针对寒邪,二是针对虚寒体质。
2.哪些病算冬病?
中医认为,冬病主要指人体受寒气侵袭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常见的如反复感冒、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鼻炎、关节炎等。这些疾病呈明显的季节性,秋冬季加重,夏季有所减轻。
冬病有两大特点:一是患者为平素阳虚体质的人。多表现为面色苍白、怕冷、四肢冰凉、自汗。二是疾病症状遇寒加重。如80%的哮喘患者都属于阳虚体质,入冬以后,咳嗽、喘憋的程度都明显增加,此时,应急则治其标,先控制咳痰喘的症状,等到夏季再采用温阳散寒的中药外敷祛除伏痰、扶助阳气、增强体质,使冬季症状减轻,或不再发病。
3.冬病夏治为何选三伏?
从入伏第一天起,就意味着一年中气温较高、天气最热的“三伏天”正式登场。这时,利用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随之生发渐旺,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运用补虚助阳药或温里散寒药物,天人合击,最容易把冬病的病根拔除,这也是中医强调春夏养阳的原因。夏季人体气血流通旺盛,药物最容易吸收,而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进行贴敷治疗,最易恢复和扶助人体的阳气,加强防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4.三伏贴敷适应哪些病症?
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慢性胃炎、胃痛、溃疡病、慢性腹泻;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虚寒性的疾病亦可贴敷。
5.哪些人不能贴“三伏贴”?
冬病夏治并非人人适用,因此应该慎重选择这种治疗方法,否则不但不能治疗疾病,反而会因使用助阳的药物,耗伤阴液,引发其他问题。中医治疗讲究辨证论治,同一种疾病,会有不同的症型,如咳喘分寒痰犯肺型、肺气虚损型、阴液亏虚型等多种症型,而只有其中的寒痰犯肺型咳喘通过冬病夏治能获得疗效。因此,医院就诊咨询,看自己是否适合。
以下人群不适合贴“三伏贴”:
孕妇及两岁以下的婴儿。
热性疾病者,阴虚火旺者,孕妇,皮肤过敏者,有疮、疖、痈和皮肤破损者以及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糖尿病等器质性疾病患者。
对药物过敏的人。
皮肤高度过敏,短时间敷贴即会大量起泡的人。
疾病发作期(如发热、正在咳喘等)的病人。遇有发热外感时应暂停贴敷。 6.“三伏贴”什么时候贴?
每一伏的第一天,是贴敷的较佳时机,若错过了这天,头伏内无论哪天贴,效果也都可以,患者只要在接下来的二伏、三伏对应的日子贴敷就行。每10天贴1次,较好是连续贴3次,为1个疗程,并且连续贴3年。“三伏贴”一般在头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上午11点以前贴完药饼。上午11点到下午1点是午时,中医认为此时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若刚贴完药饼,药力最容易渗透到体内。
7.“三伏贴”贴在哪?
冬病的产生多为寒湿阻滞经脉、气血不通所致。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汇集点,“三伏天”贴敷,最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直达病处,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三伏贴”一般选择身体前面的膻中(位于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天突(位于胸骨上窝中央),以及后背的大椎(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肺腧(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处)等穴。具体来说,哮喘病人选天突、肺腧;鼻炎病人选择大椎、肺腧;慢性支气管炎病人选择膻中、肺腧。
8.贴完要注意什么?
为确保疗效,一般药饼须贴4-6小时。刚贴上去时感觉凉凉的,稍微过一会儿,局部会有发痒、发热,一定要贴过午时,如果无特别不适,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皮肤比较敏感的患者,需仔细观察贴敷过程中皮肤的反应,若灼热刺痛、发痒发热明显,则应及时取下药物。
药饼贴好以后最好不要进空调房间,因为遇冷会使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也不要运动,出汗会使固定药饼的胶布脱落,最好在阴凉的地方或适当地用电扇微风吹拂。药饼取下后可以洗澡,但不要搓背,穴位上的水用毛巾轻轻吸干。
9.“三伏贴”期间有什么饮食禁忌?
一是慎用辛燥食品,以防伤阴。夏季气候炎热,易伤阴液,而辛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津精,所以应慎食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和新鲜桂圆、荔枝等。
二是忌大量服用寒凉食物。天热人容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食物,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伤一身阳气,轻则腹泻腹痛、恶心呕吐,重则造成长期难治的阳虚。
三是慎食大量肥甘滋腻的食物。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若服用大量高热量、高糖的食物,则易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
10.三伏贴敷注意事项:
贴敷对象为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
贴敷期间,忌烟、酒、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贴敷之后可能在皮肤上留下中药的沉着,用湿毛巾擦拭即可。
贴敷时间:成人4-6小时,儿童1-2小时。
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瘙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
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饼,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到皮肤科就医。
其他谨遵医嘱。
“三伏天”的解暑良方
中医学认为,“暑”是重要的致病外因之一。暑气太过,人体的发汗机制就会受到阻滞,体内就会有大量余热蓄积。暑热之邪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人就会精神萎靡不振、体倦神疲乏力,或心烦意乱、头晕眼花、辗转难眠等;影响到消化系统,就会引起食欲不振、口燥咽干,乃至发生胃肠疾患;影响到泌尿系统,就会发生尿液浓缩、排尿量明显减少,引起肾功能不全。在多种祛除暑热的方法中,“三伏不离绿豆汤”是中医里最简便实用,也是最值得推荐的解暑良方。
绿豆,别名“青小豆”,美号“绿珠”,是药食兼备的双冠王。大量出汗后,饮用绿豆汤或绿豆瓣茶,可使人的疲劳感很快消失。夏日喝绿豆汤,可以预防疰夏病(小儿长期发热)和胃肠炎。用绿豆汤做成的清凉饮料,在解除烦渴的同时,还能使人的小便量迅速增加。
首先,绿豆当药用途广。用绿豆、冬麻子、陈橘皮,煎汤服用,可治疗四时小便淋沥不畅。把绿豆、赤小豆、黑豆、姜黄共研为细末,用姜汁或蜜水调敷,治疗夏季生疮效果好。用绿豆粉5克、痱子粉30克、枯矾1克,混合后擦涂痱子,效果明显提高。用绿豆加鲜荷叶煎水洗身,痒除身爽。
其次,临床上治疗乙醇中毒、食物中毒、农药中毒,均可用绿豆磨汁灌服,取其清热解毒之效。高血压、偏头痛患者及视物昏花者,可用绿豆皮、佩兰、菊花、薄荷做成枕头,长期使用,利于降血压。用绿豆60克、蛇蜕1条、白糖30克、甘草6克,经芝麻油炒黄后分次吞服,可明目退翳,治疗视物昏花、目生翳障(即白内障)。此外,绿豆对腮腺炎、流感、麻疹等也有预防作用,对减轻和消除癌症病人的化疗反应也有一定效果。
绿豆皮、绿豆粉、绿豆花、绿豆芽也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如:绿豆皮为眼科退翳药;绿豆粉能治疮疡、烫伤,而且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绿豆叶可治疗斑疹疥癣;绿豆花专解酒毒;绿豆芽有清热、利三焦之效。
“三伏天”用好绿豆,对预防中暑和其他夏季多发病都有很好效果。不过,发生中暑时单凭绿豆汤的效力是不够的,还需及时就医。另外,胃肠消化功能比较弱的人、常年怕冷并伴有腹泻便稀的人不宜大量吃绿豆。(本版据《北京日报》、《钱江晚报》、人民网、千龙网等)
来源:嘉兴日报
北京哪里可以治疗白癜风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