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三伏贴攻略

“三伏穴位敷贴”又称为三伏天灸,属于中医传统疗法中一种特殊的穴位贴敷法,指在一年中最炎热的农历三伏天将配伍的中药贴敷于特定穴位,以达到增强免疫力及预防、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夏季治疗冬寒季节容易诱发或加重的疾病,借助药力激发脏腑经气之“动能”而削弱邪气,使邪消正复,达到最佳的预防治疗效果。

适用范围:

一、呼吸系统疾病:例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心病、肺气肿、体虚感冒、慢性咳嗽等。

二、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胃胀、胃酸、胃痛等,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等。

三、妇产科疾病:比如痛经、产后头痛、产后风寒等症。

四、儿科疾病:例如小儿厌食、遗尿、咽炎、反复呼吸道感染、夜啼等。

五、其他:风湿,类风湿引起的各种颈、肩、腰腿痛,退行性骨关节病变、虚寒头痛,强直性脊柱炎,四肢寒凉怕冷,免疫低下等。

贴敷对象为3周岁以上儿童以及成人,儿童一般帖1-2小时,成人一般帖2-6小时。

三伏时间: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

中伏:7月21日-8月09日

中伏加强:7月31日-8月9日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

现在就-

小暑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时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这种气候,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也有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俗话说:“热在三伏”。中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的28天之后,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全国的农作物从此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工作。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伏天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小暑六月节》

唐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vliw.com//mjccjc/1415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