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脊柱炎专科治疗医院 >> 脊柱炎诊断 >> 端午自製香囊消障除穢
關注傳統中醫文化解決各種亞健康困惑
點擊藍字關注與大家比肩同行
《乙卯重五詩》
陸遊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重五之日,暑熱甚重,食粽、插艾、喝雄黃酒、佩香囊……民間歌曰:“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
香囊最早稱容臭,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當時的香料是辟芷、秋蘭。香囊起初是辟邪之物,“五月繡香袋”曾經是全國各地的風俗。
丙申年端午在即,金針門何有中老師今日公佈一香囊藥方:
艾葉5克、茵陳5克、菖蒲5克、蒼術5克、香薷5克、荊芥5克、藿香5克、雄黃1克
磨碎打粉裝入囊中,以消障除穢,保家人平安!
孕婦可用。
上述為一家四口一劑用量。此方一劑量磨碎打粉分成四份,即為一人隨身攜帶香囊所裝中藥之份量(約9克)。
香囊可放置於家中廳堂、臥室、汽車、辦公室內。
追溯香囊的起源,早在遠古時期,黃帝部族發生了大瘟疫,聽說廣成子醫道高明,派人前去討教醫治瘟疫的辦法,廣成子用雄黃裝包,讓他們佩戴在身,結果病治好了。
名醫華佗曾用丁香、百部等藥物製成香囊,懸掛在居室內,用來預防肺部疾病。唐代醫家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中有佩“繹囊”,“避疫氣,令人不染”的記載。
清代,佩戴香囊成為皇宮的防病措施之一,乾隆皇帝曾發過“每年五月初一起掛五毒荷包”的諭旨。
香囊選用的中草藥具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九竅之功能,氣味清香純正、持久,有避邪驅瘟的作用。
五月初,正是春夏之際,蟲害複生,時疫流行。此時人們首要的就是要消毒防病,民間藝人用香袋包藥佩帶,既治病除臭驅蟲散濁,熏香去汗味,又是人們盼望孩子們健康平安心願的表露,為孩子們增添了如意的玩物,耍起來小巧玲瓏,香爽周身,一舉多得。
小小香囊實為饋贈親朋好友之上品!
傳統中醫金針門同仁祝大家:
重五節身體健康!家庭幸福!
廣州何有中中醫門診部
廣東何有中傳統金針針灸研究所
是由廣東省衛計局及工商行政管理局批準成立,國內首家以金針門傳統推拿手法、金針門秘傳針灸療法、金針門秘方、民間接骨術、外用膏藥、傳統正骨推拿、金針門秘傳九宮推拿、傳統中醫秘方研究整理與推廣集治療康復為一體的傳統中醫門診部(金針門行傳統中醫之道,有別於現代中醫,故不分科,以人為本,調體治病,體健人安)。
(現代醫學分類):
1、婦科:月經不調、盆腔炎、宮頸炎、子宮肌瘤、盆腔包塊、子宮內膜移位、子宮出血、不孕不育,乳腺炎、乳腺增生等;
2、腦血管:頭痛、偏頭痛、腦梗、腦出血、腦動脈硬化、腦供血不足、貧血等;
3、心血管:高血脂、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心絞痛、心肌炎、心率失常等;
4、神經系統:中風、眩暈、癲癇、顫症、失眠、神經痛等;
5、內分泌:痛風、糖尿病、甲亢甲減等疾病;
6、消化系統:胃炎、胃潰瘍、結腸炎、腹瀉、便秘、乙肝、脂肪肝、酒精肝、肝膽結石等;
7、骨傷科:骨折、各種關節損傷、骨質增生、頸椎腰腿痛、股骨頭壞死、強直性脊柱炎等;
8、泌尿系統:腎炎、慢性腎衰、尿路結石等;
9、呼吸道:肺氣腫、肺炎、哮喘、咳嗽等;
10、皮膚科:類風濕疾病;紅斑狼瘡、皮肌炎等;
11、耳鼻喉:鼻炎、鼻竇炎、鼻息肉、耳鳴、耳聾、咽喉炎等;
12、眼科:白內障、眼底出血、青光眼、弱視等;
13、精神科:抑鬱症,狂躁症,自閉症等;
14、各種腫瘤、癌症。
金針門
金針門傳統國醫論壇:中科荣获2017年度“安全管理优秀奖”中医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hvliw.com//mjccjc/9673.html